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


顾颉刚先生(1893.5.8~1980.12.25),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省苏州市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0年北大毕业后留 校任职。一生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研究院、燕 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 诚明文学院、震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处任教授或研究员。
  他是我国的一位国学大师。2003年是他诞生110周年。进一步探讨、认识他在我国学术 上的成就和贡献,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一
  他是现代中国史学的奠基者。
  1922年他为商务印书馆编《现代中学本国史教科书》时,对中国古史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研究,创造了震惊学术界的“层累说”。他把《诗经》、《尚书》、《论语》中之上 古史料“比较看着”,说:“忽然发见了一个大疑窦——尧、舜、禹的地位问题!《尧 典》和《皋陶谟》我是向来不信的,但我总以为是春秋时的东西;哪知和《论语》中的 古史观念一比较之下,竟觉得还在《论语》之后。我就将这三部书中说到禹的语句抄录 出来,寻绎古代对于禹的观念,知道可以分作四层:最早的是《商颂·长发》的‘禹敷 下土方,……帝立子生商’,把他看作一个开天辟地的神;其次是《鲁颂·bì@①宫 》的‘后稷……奄有下土,缵禹之绪’,把他看作一个最早的人王;其次是《论语》上 的‘禹、稷躬稼’和‘禹……尽力乎沟洫’,把他看作一个耕稼的人王;最后乃为《尧 典》的‘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把后生的人和缵绪的人都改成了他的同寅。尧、舜 的事迹也是照了这个次序:《诗经》和《尚书》(除首数篇)中全没有说到尧、舜,似乎 不曾知道有他们似的;《论语》中有他们了,但还没有清楚的事实;到《尧典》中,他 们的德行政事才灿然大备了。因为得到了这一个指示,所以在我的意想中觉得禹是西周 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 、神农之后,尧、舜又成了晚辈,更不必说禹了。我就建立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 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此论一出,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 反响。
  蔡元培说:“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是颠扑不破的方法”。钱玄同赞曰:“真 是精当绝伦”。胡适指出:“《古史辨》是中国史学界一部革命的书。”“替中国史学 界开了一个新纪元。”郭沫若评论说:“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确是一个 卓识。……他的识见委实是有先见之明。……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体是被他道破了 的。”普林斯顿大学余英时指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在史学界发生革命性 震荡,主要就是因为它第一次有系统地体现现代史学的观念。”“的确建立了孔恩(T.S .Kuhn)所谓的新‘典范’,也开启了无数解决难题的法门,因此才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 的史学革命。……我们不能不承认顾先生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前苏联历 史学家越特金(Р.В.Ъяткин)则说顾先生“为创建中国现代历史学奠立了第一块 基石”。1987年6月22日,北京英文《中国日报》评介刘起@②《顾颉刚先生学述》时进 一步评价道:“一位在六十年前曾给了二千年的旧的中国史学传统以毁灭性打击的历史 学家,在中国当前学术重新认识本国文化之际,再度取得了他的声望。……顾颉刚…… 是国际承认的现代中国史学的奠基人,同时也受到数量日益增多的国外学者的研究。”  据美国施奈德(L.A.Schneider)《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一书所言,西方研究顾颉刚者就  不下四十余家,主要论著七十余种。(参见“国学大师丛书”顾潮、顾洪著《顾颉刚评传  》刘起@②《序》及该书第2章)顾颉刚在中国史研究上开辟了新天地,写下了新篇章。
      二
  他是现代中国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现代中国民俗学运动是在蔡元培和周氏兄弟倡导下,1918年2月1日刘半农、沈尹默、 钱玄同、沈兼士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发起的 ,随后常惠、张竞生、周作人、董作宾、魏建功、顾颉刚、容肇祖、胡愈之、孙伏园、 郭绍虞等许多学者也参加了进来。他们都做出了贡献,其中以顾颉刚的开创性的功绩最 为显赫,为现代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民俗学运动分为“发端与开拓时期”(1918至1927)、“奠基与开展时期”(1927至 解放前)、“新兴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这三个时期中,顾颉刚都有着 非凡的表现。
  我们先看看他在民俗研究方面的成绩。
  1.搜集和研究吴歌
  1919年,在家乡苏州发动家人和亲友搜集当地歌谣200首,先后在北平《晨报》和北大 《歌谣周刊》上发表,引起了沈兼士、魏建功对吴歌的讨论,魏建功、董作宾并为之注 音。顾颉刚还写了《写歌杂记》等研究文章,北京大学出版了他的《吴歌甲集》。1936 年,他还撰写了《吴歌小史》。胡适和刘半农为《吴歌甲集》写《序》,给予了高度的 评价。胡序说:该书“是独立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是“道地的方言文学”。“颉刚 收集之功,校注之勤,我们都很敬服。他的《写歌杂记》里有许多很有趣味又很有价值 的讨论(如论‘起兴’等章),可以使我们增添不少关于《诗经》的见识。”“这部书的 出世真可说是给中国文学史开了一新纪元了。”
  2.掀起对孟姜女传说故事讨论研究的热潮
  顾颉刚在郑樵《通志·乐略》中见其论汉代蔡邕《琴操》之言,知杞梁之妻故事由经 传的数十言而为稗官之流演变成后来的千万言,又从姚际恒《诗经通论·郑风·有女同 车》得知未有杞梁之妻故事时“孟姜”为美女的通名。他乃把《左传》、《礼记·檀弓 》、《孟子》、《列女传》等古籍中有关材料进行排列、对比和研究后,指出:杞梁之 妻故事的中心,在战国前是不受郊吊(《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在西汉以前是悲歌哀 哭(《礼记·檀弓》),在西汉后期又从悲歌哀哭变为崩城(《说苑》、《列女传》),至 唐代才有万里寻夫、哭倒长城之说(贯休《杞梁妻》诗)。迨其《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在 1924年《歌谣周刊》第69号发表后,立即震动了当时学术界。当时正在法国巴黎留学的 刘半农给顾颉刚来信极力赞赏,说:“教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你用第一等史学家的眼光 与手段来研究这故事;这故事是二千五百年来一个有价值的故事,你那文章也是二千五 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并在《吴歌甲集·序》里称顾颉刚坐上了“中国民俗学上 的第一把交椅”。
  顾先生在《歌谣周刊》上出了九个“孟姜女”专号,以后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出 了八个“孟姜女”专号。孟姜女故事一时成了数十位学者共同研究的课题。将所有征集 的材料及讨论的文字于1927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出版了《孟姜女故事研究》三册。他 在1927年1月给《现代评论第二周年增刊》撰写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中提出了孟姜女 故事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是继《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之后最为详到精辟之作(约 三万余字),如他分析总结道:
  就传说的纷异上

看这件故事的散乱的情状。从前的学者,因为他们看故事时没有变化 的观念而有“定于一”的观念,所以闹得到处狼狈。例如上面举的,他们要把同官和澧 州的不同的孟姜女合为一人,要把前后变名的杞梁妻和孟姜女分为二人,要把范夫人当 作孟姜女而与杞梁妻分立,要把哭崩的城释为莒城或齐长城,都是。但现在我们搜集了 许多证据,大家就可以明白了:故事是没有固定的体的,故事的体便在前后左右的种种 变化上。例如孟姜女的生地,有长清、安肃、同官、泗州、务州(武州)、乍浦、华亭、 江宁诸说;她的死地,有益都、同官、澧州、潼关、山海关、绥中、东海、鸭绿江诸说 。又如她的死法,有投水、跳海、触石、腾云、哭死、力竭、城墙压死、投火化烟,及 寿至九十九诸说。又如哭倒的城,有五丈、二三里、三千余丈、八百里、万里、十万里 诸说。又如被她哭崩的城的地

《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85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