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当代中国的都市经验


一、虚构的农民经验
  在都市里虚构农民经验,并以此作为批判的武器,这在当代思想文化界是一件十分时  髦的事情。我们经常听到从书房里传来的感叹声:“农民很苦哇。”解决农民苦的问题  ,是一个行政问题,需要周密的社会理性,需要数据论证,特别是需要真正的法律介入  ,靠几个文人在虚构的故事中长吁短叹并不管用。这种长吁短叹的后果,就是将“现代  性”的复杂背景简化,并试图用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来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复  杂问题。文艺学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行政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叙述经验”的问题。当  代文学(文化)批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叙述”本身进行批判。这种对“叙述”的  批判,不是美学(形式)的,而是政治学、经济学的,或者说是一个话语符号的政治学问  题。
  我有理由做这样的类比:都市中心主义就像西方中心主义;乡村就像第三世界;当代  中国的精英主义就像中国农民面前的西方人,尽管他们在西方人眼里还是第三世界人,  这与进城打工农民与乡村耕作农民之间的关系一样;农民向都市迁移与都市人向海外发  达地区迁移本质上也是一回事;虚构(想像)的乡村世界就像西方人虚构的东方世界。东  方借助于西方的“东方学”学者的想像在说话;农民借助于作家的想像在说话。
  都市经验一直是作为农村经验的对立物出现的。这种对立是近代文学叙事的一个基本  矛盾。艺术家告诉我们,这一矛盾转变成“迁移/伤害”的主题,不是人为的虚构结果  ,而是生活所逼。西班牙流浪汉小说中的小癞子之所以迁移,之所以遭遇到各种伤害,  之所以在伤害中还要继续流浪,原因在于作者假设了一个前提:小癞子是一个孤儿,父  母双亡,无家可归。阿Q还有一个土谷祠,小癞子一无所有。在现实生活中,无数流浪  的小癞子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无家可归的状况。当这个现实被抽象化、精神  化的时候,这条路就被堵死了。思想家将这种“无家可归”的状况抽象化、哲学化了。  它成了文化上的无家可归、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这样一种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意象”  。这就是近代文化具有反讽性的根源。
  当代都市艺术经验的反讽性表现在,作家(知识分子)厌恶都市又离不开都市;他们热  爱农村又逃避农村。大批挤进都市的作家(知识分子),将农民的外表和商人(市民)的心  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参与了都市内部急剧的财富瓜分过程:写畅销书,炒学术股,  混文凭,当博导,抄袭论文,学而优则仕……另一方面,他们又用农民经验打击市民经  验,用“乌托邦”打击“现代性”,用马车撞击汽车,用牛粪嘲弄香水。他们的确显得  很有力度。这种力度首先当然是来自于社会贫富分化的现实。力度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  作家的叙述权威,一种建立在“我在现场”之上的权威,或者说“经验的权威”。他们  在批判“现代性”的时候,常常以农民经验的亲历者身份出现。他们将作家的虚构与记  者的写实结合在一起,用虚构夸大写实,用写实支撑虚构。
  他们试图用一种文人化的、人文主义化的,也就是形式化的“农民经验”,来打击“  市民经验”。半写实(“摆事实、讲道理”)与半虚构(抒情及其伴生物眼泪)结合在一起  的方式,是他们的典型话语方式。正是这一点(通俗易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  们迅速地融进了消费时代的“市民经验”行列。经验的可靠性就这样成了疑问,以至于  更年轻的一代根本不信任这种东西。这就是导致表达方式上的“无厘头”、“大话”(  香港艺人周星驰是其代表)之风兴起的文化根源。“讲大话”在粤语中就是说假话、撒  谎的意思。公开“讲大话”的人得到了青睐,那些假模假式说“真话”、背地里专门干  坏事(或者在体制内如鱼得水、不知不觉干坏事)的人,遭到了一代人的唾弃。
  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问题,当然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话语符号的道  德”问题;换句话说,也是一个“当代叙事”如何可能的问题。符号本身的复杂性是多  种文化背景(现代化、全球化、商品化)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它对符号分析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下面我将分析一位以“农民经验”亲历者姿态出现的作者的作品。
  刘亮程目前生活在西部都市乌鲁木齐,是《大西部文学》杂志社的编辑。早年生活在  农村,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刘亮程的散文由两种  主要成分构成,一是抒情,一是描述。描述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进而通过抒情产生批判  效果。正是“抒情”和“感叹”使他获得了青睐。夸大的、随意的个人情感与社会问题  、文化问题之间暧昧不明的关系被忽略。2000年前后,他的作品突然被所谓“反抗现代  性”的知识分子和文学评审团相中了,成了“知识分子”的一个活例证,然后由文学摇  身一变成了畅销文化产品。刘亮程借着审美批判立场的名义逃离生活现场。他伪造了一  种与“现代性”相反的生活场景——稻草、牛、锄头、粪便等,并以此来要挟刚刚在都  市站稳脚跟的农民。刘亮程利用传统散文的修辞方式,用一种陈腐的抒情方式来稀释当  代农民生活的残酷性,诗化当代农民的生活经验。这位逃离了土地的农民,在都市里一  副农民装扮,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但他无疑不是托尔斯泰笔下的列文,而像是一个在  都市里流窜的文化贩子。他的提篮里面装的全是农民的土货,一些“反抗现代性”的热  门细节,就像酒楼里价格惊人的野菜鲫鱼汤、蚂蚁炒蛋一样。
  刘亮程的作品具有“美学”和“经验”的双重性。它时而以“美学”(比如抒情的句式  )的面目出现,时而以“经验”(农村生活的描述)的面目出现。伪知识分子在美学解释  出了问题的时候,就用经验来补充;在经验不能说明问题的时候,就用美学来搪塞。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著名散文《城市牛哞》开头的一个片断:
  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  西我有一点不敢相信,城市怎么也对牛粪感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

一把闻了闻,是正  宗的乡下牛粪,一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沁透心肺。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  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他们知道牛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城市吗?
  由于他被一种虚假的、脱离肉体的浪漫主义情绪控制了,才造成他表达的极端虚假,  使他传达的经验变得可疑起来。正像刘亮程所说的,城里的牛都被关在车厢里。那么,  城里花园里怎么会有冒热气的牛粪呢?既然在冒热气,怎么会闻不到呢?还要抓起一把放  到鼻子边闻一闻。要闻正宗的牛粪味很简单,住到乡下去。我说的不是像那几个当代所  谓“理想主义”作家那样,在城里玩腻了,就下乡去玩恶心的体验生活的把戏。我说的  是真的做农民,那你就能天天闻到新鲜、正宗的牛粪味。
  农民对牛粪反映是唯物主义的,一点也不抽象。比如,它可以用作肥料,比化肥更好 &nbs

《当代中国的都市经验》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87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