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行为
(4)体语控制
教师通过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传达课堂管理信息,以控制课堂。比如:适当走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用肯定的目光鼓励学生发言,用饱满严肃的态度影响学生们的情绪等,都是管理课堂的有效方法。
(5)培养助手
利用助手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良好方法。这样做,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者,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比如:请学生骨干组织小组讨论,请小组长检查全组作业情况等。在农村复式教学中,这种方法运用得较多。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一方法应当日益得到重视和应用。
另外,教师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也可以调节课堂氛围。高低快慢的表达节奏,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强化教学内容。有时,还可动用片刻“沉默”来引起学生注意。当然,这些方法都应服从于教学内容的表达需要。
(五)控制课堂行为的四条途径
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外部的各种变化来进行多次调节,使系统始终处于某种特定状态,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控制。由教师、学生及环境等因素构成的课堂教学这一系统随时都可能出现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课堂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从而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调节课堂中出现的“离轨”行为,使课堂教学保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正确方向上。
(1)练习的控制
第一,练习范围的控制。一节课构成一个系统后,它就有了自己的目标,练习的范围则是应限制于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并充分考虑这些练习与该单元的关系,体现出练习的序和位。
第二,练习的难易控制。练习的难易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过难或过易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目的,反而会破坏已建立的知识结构;练习的难易还须考虑教材内容。超越或落后于教材的做法只能偏离正常教学轨道,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练习速度的控制。现代教育学研究证明:好成绩=优良的基础知识+速度。速度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控制练习速度,规定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练习量,对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以及学生将来毕业后参与竞争都有深远意义。
(2)教学信息反馈的控制
教师把教学信息作用于学生后产生的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就是反馈。
第一,反馈信息必须是正确的。巴甫洛夫的刺激学说告诉我们:第二次刺激的强度优于第一次。(倒摄抑制规律则要从反面说明)因此反馈的信息(讲解、作业或订正)应以教材为依据,既要正确又不要超越学生现有水平。
第二,反馈信息必须是简洁的。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及方法不当都是不足为奇,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而反馈的内容则应体现出科学性、简洁性。反馈的信息比上一次输给学生的信息要更为明了,更能直接解决问题。
第三,反馈信息必须是及时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所以,要反馈的信息应在学生的大脑神经通道上的原有知识痕迹还未完全消失之前进行。及时反馈能强化学生正确的知识,而间隔太久的信息反馈,不利于建立正确的知识结构。
(3)教师的自我控制
讲授过程的控制。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凭借讲解、板书、教具等方式向学生发送信息,学生则是利用自身的感官来接收信息。教学信息经学生大脑处理后,学生则以各自的表情、语言、动作将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讲授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来捕捉学生反馈信息,以随时修正讲授速度及方式。
第一,教学主现性的控制。教学中偏离正常轨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离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自身的失迭现象造成。因此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板书科学、举例生动、表述精要、作图清晰,切忌东擦西抹、见缝写字,或写错、说错,或手口不一。
第二,教态的控制。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联结是指一定的刺激必然引出一定的反应(即:S—R)。教师的讲授方式能刺激学生而唤起某些反应,教学中教师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随心所欲、海阔天空、目中无人或过于滑稽的教态(S)只能引起学生离轨的行为(R),这对维持教学系统的有组织性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加以控制。
(4)纪律控制
师生共同管理纪律。控制纪律不是教师和学生为了控制对方而采取的手段,课堂纪律是教师和学生及学生间所相互影响的结果。纪律的波动会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两个系统对教学信息的输入、接收和反馈,因此课堂纪律必须由师生的共同努力来管理。
第一,增强学生的相对独立性。如果学生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完全依赖于教师这个子系统的指令,它便失去了独立控制的作用。而当把学生分为3~5人一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自由围绕教学任务活动会比全班集体活动更能吸引住学生,纪律就会相对易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