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魏紫姚黄——微型作家论


《障碍》,则是关于“爱情力学”的,在那个故事里,欲望成为法则本身  ,并成为“叙事法则”。
  在读过《交叉跑动》之后不久我去了南京,在东南大学的一侧,我看到他小说里写到  的那座人行天桥,并想象了那次引发故事的车祸。我对韩东的身上互融交汇的敏感、睿  智有了更真切的理解。那时候,关于“断裂”的争论还在继续,韩东仍然在四面出击,  同时也在四面招架。不管怎么说,在反抗现行的文学秩序这一点上,60年代出生的一代  总是能取得共识。我不掩饰我对韩东的精神声援。尽管韩东一代的作家仍然不能全面地  代表60年代出生的一代,但我相信,在韩东这样的自由作家身上才可以看到中国文学所  能达到的自由状态。
      陈染:另一扇打开的门
  陈染在文学上的成长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她引起  我的注意是1988年,当时我读了她的后来改名叫《纸片儿》的一个中篇小说。那是一部  现代《聊斋》,它诡异的气息让人惊叹不已。我个人在阅读中十分注意作家的语言能力  ,而当时年轻的陈染便以丰润饱满的语感和娴熟轻灵的语言驾驭力,让人感觉到了她深  厚的艺术潜力。之后不久我读了她出道时的那些小说,是我所熟悉的刘索拉式的青春宣  泄,肆意张扬个性主义的启蒙语录。这些小说尽管没有达到刘索拉那样的周全与深刻,  但依然透着某种叙事睿智,以及属于陈染个人风格的充满氛围感的场景描述与情绪渲染  。90年代她再度引起我的注意时,她已然是引领风骚的一代才女,在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我之前没能预见到她日后在艺术取向上的巨大转捩。而今逆想,她早期个性主义的  写作主张,非现实或超现实的题材型态,只需适当的酝酿,便会绽出今日私语化的写作  风格与激进的性别立场。
  陈染的长篇代表作《私人生活》第一次将性别场景深刻、全面地楔入当代中国的文学  语境中。《私人生活》不仅倡导了90年代盛行的“私人化”写作,倡导了以小叙事消解  大叙事的文学范式,更为重要的是:它倡导了文学中新历史主义形态,倡导了性别意识  形态,倡导了消解式的批判立场。《私人生活》所提供的女性经验,重要的不仅是它的  私秘性,更在于它的本真性,亦即它所提供的经验是不曾被某种强硬的男性意识形态所  改写过的,不曾被扭曲与他者化(other)的。这样,陈染很快就被批评界抬升到了“女  性主义”的理论高度。这种“抬升”某种程度上限定了她,但理论上的界定还是基本到  位的。陈染本人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一种“超性别写作”,但这种强调的实际意义同样也  被抬升到了与性别立场相关的“主义”的高度。因为,在90年代的中国,在全世界版本  不一的女性主义宣言里,写作本身被认为是女性救赎的途径之一,并在那些激情遄飞  、语不成调的理论表述中充满了本体意味。
  这些陈染小说常作为范本被人提及:《私人生活》、《无处告别》、《破开》以及《  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以黛二与母亲、与情人、与朋友、与现代文明的紧张关系  ,提供了现代知识女性的某种绝境体验。《破开》则是以“姐妹情谊”(sister-hood)  消解传统男女二元的性别模式,是一种激进的性别立场,是直接面对“性政治”的文学  言说。《与往事干杯》在气质上与她早期的聊斋体小说一脉相承,将一个女人在不同时  空里与一对父子的爱情遭遇写得曲折有致,极富想象。在这个小说里,我们也能隐约感  觉到法国人杜拉斯式的风格类型,是一个借助通俗外壳(爱情、肉欲、奇遇、异国情调  等)包装的严肃小说。批评界在对陈染小说的评说中,“身体写作”这个概念已经浮出  水面。在日后的延伸中,出现了像卫慧和《上海宝贝》这样的“身体写作”的极致代表  ,恐怕陈染和我们一样始料不及。
  陈染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辞了教职去了出版社。但任何一种体制性的生活方式对  敏感有加的陈染都是一种桎梏。她最后成为自由撰稿人。她生活相对封闭。在我的阅读  印象里,她是个自恋色彩颇重的女人。但她好研究人,她是一个国际性的精神分析学组  织的成员,中国作家中仅此一人。她的精神分析案例报告做得极其专业,并且她热衷此  道,搜集了大量此间材料。在《私人生活》中,对主人公倪拗拗在精神病院里的遭遇的  精确记述,显然得力于在精神分析学上的造诣。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今世界,经天  纬地式的作家已经消失了。但毫无疑问,像陈染这样拥有某种技巧的作家总能在文学的  汪洋里占据自己的岛渚。
      池莉:生活秀
  1987年,池莉在《上海文学》发表《烦恼人生》。这部屡遭退稿的小说,不意竟成为  一个小说流派的标志性作品,小说主人公印家厚则成为某种生存状态的代名词,而“烦  恼”则直接呼应了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命名。以往小说中司空见惯的价值理想、终极  关怀及种种宏大叙事,在《烦恼人生》中被还原为印家厚式的琐碎生活。印家厚是一个  被生活所淹没的人。池莉的《烦恼人生》除了展示生活鸡零狗碎的原生面目,同时还想  揭示的是她后来一直坚执的存在哲学,即没有可以超越世俗原则的生活方式,没有谁能  真正地“生活在别处”。新时期以来那些打着“人道主义”、“人性解放”旗号的“大&

nbsp; 写的人”,在池莉的小说里蜕化为被种种世俗欲望所驱遣的卑琐狭隘的“小人”。置身  生活的汪洋大海,面对世俗的海啸,高呼什么“主体性”,张扬什么“自我”、“个性  ”、“启蒙”,在池莉看来显然是荒诞可笑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不期而至的文化转型  期里,我们通过池莉的小说近距离地目击了“主体性的黄昏”。
  池莉的存在哲学里,“活着”是生命的第一要义。在她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及相关的多个小说里,“活着”的意义超越了一切附丽于“活着”的价值指标。当“活  着”受到威胁时,一切为“活着”而作的努力怎么都不过分:奴颜婢膝、趋炎附势、损  人利己、卖身卖淫……。“活着”才是存在的最后底线。当然,池莉并不有意鼓吹在某  种情境下道德沦丧的“合法性”,她更为关注的是在特定的生存困境里“活着”的本能  意义,以及为“活着”而支付道德代价的普适性与无奈性。池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真实  的市民化的世俗伦常。在《你是一条河》里,那种为活着而进行的千方百计的努力,被  提升为是一种民族性格,并冠以“顽强”、“坚韧”这样的形容词以增强此种言说的话  语力量。尽管我对池莉及其小说颇有好感,并认同她对世俗伦常所作的充满智慧的洞察  ,但另一方面,我并不赞同那种无聊的“提升”。这跟我不赞同将“本能”提升为“人  性”的道理是一样简单的。
  按海德格尔的说法,人是被“抛入”世界的。没有人可以真正置身世外,没有人可以  “生活在别处”,一切存在都是“生活秀”,是世俗通则的演示。因此,在池莉看来,  没有

《魏紫姚黄——微型作家论(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93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