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两棵对称的“树”——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园林意象点滴


架之梦》中,十字架讲述了一棵树如何被伐倒并被做成绞刑架,一位  “青年英雄”曾拥抱过它。十字架和那位英雄一起被同一批钉子穿透,一起受人蔑视,  一起流血。十字架在成为基督受难的参与者之后被抛弃,被掩埋,后来被“基督的武士  们”发现,他们把它看作拯救世人的工具。由于十字架已与基督融为一体,基督的复活  便使它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现在它在天堂被赞为“最好的象征”。(注:参见M.H.Adams  ,gen.ed.,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5th  ed.Vol.I(New  York:W.  W.Norton,1986),22-24.另参见桑德斯,39页。)总之,那棵“树”因被人变成惩罚罪犯  的工具而感到羞愧,因年轻的基督爬上它的树身而感到谦卑,又因最终成为光荣之树(  十字架)而感到自豪。这个故事说明十字架由树做成,而它本身也是一棵十字架之树。  在中世纪,知识树和十字架被认为是相互等同的。有一首中世纪赞美诗这样写道:
  他对第一个人亚当的堕落
  深感义愤和悲伤,
  因为人偷吃了禁果,
  而尝它就等于地狱和死亡,
  他那时就预定,一棵树将驱除
  第一棵树的祸殃。(注:转引自Stanley  Stewart,The  Enclosed  Garden:TheTradition  and  the  Image  in  Seventeenth-Century  Poetry(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6),75,81,81页。)
  “第一棵树”指亚当偷食禁果的知识树或禁树,而偷食禁果给人类带来了死亡;“驱  除第一棵树的祸殃”的另“一棵树”指基督受难的十字架,是复活的象征。
  知识树和十字架之间的联系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的一个重要主题。约翰·多恩  在《病中赞上帝》中描绘了他身患重病时的自我沉思。他在诗中说,亚当的树和基督的  十字架“同在一处”:
  我们认为,乐园与髑髅地,
  基督的十字架与亚当的树同在一处,
  看,主啊,看两个亚当在我身上相遇;
  既然第一个亚当的汗包住了我的脸,
  愿第二个亚当的血把我的灵魂绕缠。
  (第5节)
  基督被钉十字架的受难处髑髅地,相传位于乐园的旧址。乐园坐落在山上,那里有亚  当的禁树;髑髅地也坐落在山上,那里有基督的十字架——也是一棵树。在这里,诗人  实际上是把这两座山和两棵树加以对照的。前面所说的山和树,即乐园和禁树,给人类  带来了死亡;后面所说的山和树,即髑髅地和十字架,则象征复活。由于两座山和两棵  树“同在一地”,它们之间的对照也就突出了死亡与复活之间的联系。然而,无论是死  亡还是复活,都同样体现于人——亚当:第一个亚当是人类的始祖,他因堕落而给世间  带来死亡;第二个亚当是作为人子的基督,他由于为人类赎罪而复活。因此,前者暗示  死亡,后者象征复活。诗人似乎分享了两个亚当的基本特征,因为两个亚当将在他身上  “相遇”——死亡与复活将在他身上溶合:他将同时经历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永生。随  后,诗人又把自己因热病而渗出的“汗”与象征亚当因其原罪而招致痛苦和死亡的“汗  ”相等同。这就意味着,因为第一个亚当的“汗”(死亡)包住了他的“脸”(肉体),所  以他才能祈愿第二个亚当的“血”(复活)把他的“灵魂”绕缠。也就是说,他此刻的病  痛和将临的死亡是对他本身带有亚当原罪的惩罚;但另一方面,正由于他受到这一惩罚  ,并接受了基督的救赎,他也就能企望获得复活与永生。(注:Clay  Hunt,Donne'sPoetry:Essays  in  Literary  Analysi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pp.1  07-110.)总之,诗人通过两个亚当、两种汗水以及肉体与灵魂的对照,暗示出死亡与复  活之间的溶合,或知识树与十字架之间的一致。
  在象征死亡与复活的意义上,知识树和生命树之间同样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贾  尔斯·弗莱彻在《基督战胜死亡颂》中就认为两者是一回事:
  一棵树当初是纷争的工具;
  夏娃在那里把灵魂出卖给罪恶,
  一棵树现在是生命的工具,
  树干病枯,却适合这美丽的肉体:
  啊,可咒的树,结出了有福的果!
  前者给我们死亡,后者给我们生命:
  无法医治的东西再生,这疗法奇特,
  医生死了,为了使病人活着。
  (第13节)
  “可咒的树”结出了“有福的果”,这就意味着知识树与生命树的一致,或死亡与生  命的

溶合。
  的确,知识树、生命树和十字架这三者是难分难解的。约瑟夫·鲍芒在《乐园》一诗  中实际上把这三者融为一体。诗人一开头就诉说他的“痛苦的失落”:“乐园和我分离  了。”昨天他漫步在乐园里,今天则是乐园“漫步”在他的“记忆”中。他悲叹道:“  失去了,失去了;在那守护的乐园门口有一柄火焰的剑禁止‘罪’(那就是我)进入。”  他认识到自己和罪成为一体。所以,神对他“关锁了生命树”,而留给他的惟有对死亡  的意识:“乐园和我分离了。”但是,诗人的失落感不过是承认神恩的前奏:倘若不是  基督给他展现“向垂死者灌输生气”的“另一棵树”,他就将陷入绝望的境地。他惧怕  这种使人的实际存在成为永死的诅咒。消除恐惧的药方只有在另一棵树中才能找到。通  过基督的受难,人可以在心灵中拥有另一座和失去的乐园“同样美好的乐园”:
  那棵树,为他自己可贵的血所肥沃,
  因他的死亡而充满复活的功效,
  我现在不怕想到
  设有障碍的伊甸园,因为我看见
  一座同样美好的乐园安置
  在开阔的髑髅地。
  (第6节)
  乐园中那棵(知识)树由于为基督“自己可贵的血”所肥沃而等同于生命树,同时也就  是竖在“开阔的髑髅地”的十字架。通过基督的牺牲,诗人重新找到了通往乐园之途,  乐团仍然属于虔诚的灵魂。(注:Stewart  Stanley,pp.75-77,pp.78-79,p.79,p.82,pp.  83-84,pp.82-83,p.85,p.168,p.73.)这与弥尔顿《失乐园》(第十二卷)中的观点并无二  致:乐园之山被大洪水冲走,已不复存在,而复得的乐园只是存在于人的内心里,正如  米迦勒对亚当所说,“在你的内心另有一个远为快乐的乐园”。这不仅

《两棵对称的“树”——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园林意象点滴(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94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