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对称的“树”——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园林意象点滴
; & Co.,1922),217页。)托马斯·奥特韦在悲剧《孤儿和凯厄斯 ·马里乌斯》中说,夏娃“为一个苹果而毁了人类”;(注:Antony S.Murcatante,The World Myth and Legend Encyclopedia(New York:Facts-on-File,1988),p.190,p.190 ,p.190,p.629,p.69,p.168.)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说,撒但以“一个苹果”引诱亚当 堕落第十卷)。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移居新英格兰的诗人爱德华·泰勒在《沉思》。< 雅歌>2∶3。我的良人在男子中,如同苹果树在树林中》一诗里写道:主摇晃苹果树, 让苹果落下,他用柳条篮装满苹果,因此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在他的精神游历中 降下了神恩,如同“从主的树上落下了苹果”。显然,《雅歌》里那棵苹果树上的果子 象征圣餐,而传统的观点又认为《雅歌》中的新妇代表灵魂(或教会),新郎代表基督。 因此,不难理解泰勒诗中的场景:树上结满苹果,地下落满苹果,新娘用柳条篮装满苹 果——新郎的无限的爱,或基督所赐予的恩典。在随后的“<雅歌>注”中有一幅小画描 绘了身穿长袍的基督和新妇站在一起,在他们上方伸展着耶西之树和生命树的枝条,暗 示新郎赢得了新妇的爱。(注:Stewart Stanley,pp.75-77,pp.78-79,p.79,p.82,pp.83 -84,pp.82-83,p.85,p.168,p.73.)
本文开头曾提及马维尔的《花园》一诗,他在该诗中批评了追逐名利的世人之后,紧 接着便描绘他在花园中的美妙生活:在他头上落下“成熟的苹果”,他走路时又被“瓜 ”绊了一跤,摔倒在“青草”上(第33-40行)。其实,“瓜”(melon)在希腊文中也是苹 果之意。对于这节诗的涵义,人们众说纷纭。(注:譬如,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座乐园 与伊甸园不同,在这座乐园里,“摔倒”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没有“悲剧性的含义” 。参见Frank Kermode,“The Argument of&
Century English Poet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62),299页。或者说,在乐园中亚当一失足就被逐出乐园,而在这座花园里失 足也不过摔在软软的青草上。因此,这座花园较之乐园更为幸福欢乐;参见王佐良等主 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61页。但是,另有一种相反的观点 则认为,诗人这时尚未能超脱世俗观念,把宁静之类看作感官享受,因此走路时被瓜绊 住,跌倒在青草上,暗示堕落。这是进入下一层的转折点,因为“苹果—乐园—摔倒” 把读者带入宗教领域,人通过理性而超越肉体,最终飞升到理想的“花园境界”;参见 杨周翰著《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170页。)但其中有一种观 点就认为它与《雅歌》中的苹果树有密切关系,而且包含一系列圣餐意象。苹果树是十 字架的一种类型,而基督既是树又是果。苹果“落下”意味着圣餐是慷慨赐予的。正如 《雅歌》中的新妇所说,“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尝他果子的滋味”(2∶3)。可以 想象马维尔在诗中所暗示的图景:灵魂像新妇那样坐在树下,头上落下苹果,地上落满 苹果,而苹果树(十字架)上就悬挂着基督。另一方面,摔倒在青草上又揭示出新妇所说 “我们以青草为床榻”(1∶16)的象征意义。草的绿色代表新郎和新妇的富有成果的结 合。苹果树(基督之树)表明花园可以置于旷野之中,而旷野乃是神和人之间的缺口,属 于自然,人就是堕入自然之中的。但是,正如赫伯特在《礼拜日》一诗中所说,基督牺 牲时为人的欢乐而在旷野中“关锁”了一座“花园”。这座花园又与《雅歌》里将新妇 比作“关锁的园”的隐喻(4∶12)相联系。在“关锁的园”中,草的绿色常被解释为基 督和新妇的喜床处于活跃状态的象征,(注:Stewart Stanley,pp.75-77,pp.78-79,p.7 9,p.82,pp.83-84,pp.82-83,p.85,p.168,p.73.)暗示灵魂与基督的交融。因此,马维尔 在花园中的生活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在那里可以接受慷慨赐予的神思,并与神进行亲密 的交流。这样就过渡到下面最深的层次,即与神交流才能进入真正的“花园境界”(第5 7行)。当然,《雅歌》中的新妇还说了另一句话:“我在苹果树下叫醒你,你母亲在那 里为你劬劳,生养你的在那里为你劬劳”(8∶5)。这里所说的苹果树同样暗示神的恩典 。16世纪西班牙神秘主义诗人十字架上的圣约翰对这段话作了这样的解释:“在苹果树 下”意味着基督“通过苹果树或十字架之树赎回了人的本性”,并“通过他的受难,给 予每个灵魂以恩典和保证。”(注:Stewart Stanley,pp.75-77,pp.78-79,p.79,p.82,pp.83-84,pp.82-83,p.85,p.168,p.73.)值得注意的是,“在苹果树下”的隐喻表明了 上帝拯救人类计划的对称性:人在那棵树下失去了恩宠的地位,但也是在一棵树下,即 在十字架之树下,又恢复了这个地位。
这种对称性尤其表现在知识树和生命树的相互对照方面:第一个亚当因树而死亡,第 二个亚当因树而复活。这种对称构成了英国诗歌中占压倒地位的“死亡—复活”的主题 和结构模式。这种主题和模式在斯宾塞的《仙后》和弥尔顿的《失乐园》这两部英国文 艺复兴时期伟大史诗之中得到典型的表现。《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类的堕落,在总体结 构上就遵循上述的对称模式。亚当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乐园,但只要经过艰苦的考验,坚 定信仰,就必能重返乐园。诗中尤其强调乐园里“在各种树木的正中央”的两棵对称的 树:
有一棵生命树耸立着,高大挺秀,
结出鲜润金色的仙果,累累满枝;
在生命的近旁有我们的死亡,
就是知识树,生长在它旁边;
好的知识是用坏知识高价买来的。
(第四卷,第218-222行)(注:译文选自朱维之译《失乐园》,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版,137页。)
此外,诗中还充满其他各种对称的意象,如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光明与黑暗、 堕落 《两棵对称的“树”——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园林意象点滴(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943.html
本文开头曾提及马维尔的《花园》一诗,他在该诗中批评了追逐名利的世人之后,紧 接着便描绘他在花园中的美妙生活:在他头上落下“成熟的苹果”,他走路时又被“瓜 ”绊了一跤,摔倒在“青草”上(第33-40行)。其实,“瓜”(melon)在希腊文中也是苹 果之意。对于这节诗的涵义,人们众说纷纭。(注:譬如,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座乐园 与伊甸园不同,在这座乐园里,“摔倒”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没有“悲剧性的含义” 。参见Frank Kermode,“The Argument of&
nbsp; Marvell's Garden'”,in William R.Keast,ed.,Seventeen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62),299页。或者说,在乐园中亚当一失足就被逐出乐园,而在这座花园里失 足也不过摔在软软的青草上。因此,这座花园较之乐园更为幸福欢乐;参见王佐良等主 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61页。但是,另有一种相反的观点 则认为,诗人这时尚未能超脱世俗观念,把宁静之类看作感官享受,因此走路时被瓜绊 住,跌倒在青草上,暗示堕落。这是进入下一层的转折点,因为“苹果—乐园—摔倒” 把读者带入宗教领域,人通过理性而超越肉体,最终飞升到理想的“花园境界”;参见 杨周翰著《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170页。)但其中有一种观 点就认为它与《雅歌》中的苹果树有密切关系,而且包含一系列圣餐意象。苹果树是十 字架的一种类型,而基督既是树又是果。苹果“落下”意味着圣餐是慷慨赐予的。正如 《雅歌》中的新妇所说,“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尝他果子的滋味”(2∶3)。可以 想象马维尔在诗中所暗示的图景:灵魂像新妇那样坐在树下,头上落下苹果,地上落满 苹果,而苹果树(十字架)上就悬挂着基督。另一方面,摔倒在青草上又揭示出新妇所说 “我们以青草为床榻”(1∶16)的象征意义。草的绿色代表新郎和新妇的富有成果的结 合。苹果树(基督之树)表明花园可以置于旷野之中,而旷野乃是神和人之间的缺口,属 于自然,人就是堕入自然之中的。但是,正如赫伯特在《礼拜日》一诗中所说,基督牺 牲时为人的欢乐而在旷野中“关锁”了一座“花园”。这座花园又与《雅歌》里将新妇 比作“关锁的园”的隐喻(4∶12)相联系。在“关锁的园”中,草的绿色常被解释为基 督和新妇的喜床处于活跃状态的象征,(注:Stewart Stanley,pp.75-77,pp.78-79,p.7 9,p.82,pp.83-84,pp.82-83,p.85,p.168,p.73.)暗示灵魂与基督的交融。因此,马维尔 在花园中的生活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在那里可以接受慷慨赐予的神思,并与神进行亲密 的交流。这样就过渡到下面最深的层次,即与神交流才能进入真正的“花园境界”(第5 7行)。当然,《雅歌》中的新妇还说了另一句话:“我在苹果树下叫醒你,你母亲在那 里为你劬劳,生养你的在那里为你劬劳”(8∶5)。这里所说的苹果树同样暗示神的恩典 。16世纪西班牙神秘主义诗人十字架上的圣约翰对这段话作了这样的解释:“在苹果树 下”意味着基督“通过苹果树或十字架之树赎回了人的本性”,并“通过他的受难,给 予每个灵魂以恩典和保证。”(注:Stewart Stanley,pp.75-77,pp.78-79,p.79,p.82,pp.83-84,pp.82-83,p.85,p.168,p.73.)值得注意的是,“在苹果树下”的隐喻表明了 上帝拯救人类计划的对称性:人在那棵树下失去了恩宠的地位,但也是在一棵树下,即 在十字架之树下,又恢复了这个地位。
这种对称性尤其表现在知识树和生命树的相互对照方面:第一个亚当因树而死亡,第 二个亚当因树而复活。这种对称构成了英国诗歌中占压倒地位的“死亡—复活”的主题 和结构模式。这种主题和模式在斯宾塞的《仙后》和弥尔顿的《失乐园》这两部英国文 艺复兴时期伟大史诗之中得到典型的表现。《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类的堕落,在总体结 构上就遵循上述的对称模式。亚当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乐园,但只要经过艰苦的考验,坚 定信仰,就必能重返乐园。诗中尤其强调乐园里“在各种树木的正中央”的两棵对称的 树:
有一棵生命树耸立着,高大挺秀,
结出鲜润金色的仙果,累累满枝;
在生命的近旁有我们的死亡,
就是知识树,生长在它旁边;
好的知识是用坏知识高价买来的。
(第四卷,第218-222行)(注:译文选自朱维之译《失乐园》,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版,137页。)
此外,诗中还充满其他各种对称的意象,如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光明与黑暗、 堕落 《两棵对称的“树”——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园林意象点滴(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