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


的学术进程。
  事实上,最初台湾文学研究这种对于政治过分倚重的倾向,与同期大陆文学观念的变  革趋势是完全相背的。80年代大陆文学观念的变化,是由摆脱文学从属于政治的“工具  ”说开始的,力图使文学和对它的研究回到文学自身上来。这一认识的发展,也极大地  影响着同样作为当代文学范畴的台湾文学研究,使之在选择和评价上逐渐地从政治尺度  转向审美尺度,并重新审视最初的结论。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政治的进一步改革和  经济的大幅度开放,使研究者在文化上拥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学术上更为独立、自由  的空间。这就构成了90年代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环境。
  从台湾社会和文坛的发展来看,90年代比之80年代也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解严”  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给文坛带来很大的震撼。一方面是台湾文学摆脱  了自50年代以来被绑在“反共”战车上的泛政治化倾向以后,又在党外政治的浪潮中卷  入了另一种形态的泛政治化,甚至推出了以“台独”为纲领的“国家主义”形态的文学  ,进一步加剧了自乡土文学论争以来台湾文坛的分化。但同时,政治和经济的多元化存  在,也推动了文化和文学的多元化走向。多种不同形态的文学都在台湾找到自己生存和  发展的土壤。现代都市社会的发展,使消费性的文学依凭庞大的文化工业和文化消费市  场,覆盖着整个都市社会乃至它的神经末梢,成为拥有最多文化消费群体的一种流行性  的文学现象;与此相对应的是承续传统情怀而融入现代思绪的新的人文关怀,搞起了另  一面文化写作的大旗;而“文学新世代”、“更新世代”和诸多名目的“新人类”、“  新新人类”的登场,超过曾经一度主导文坛而在乡土文学论争之后进入省思和调整的现  代主义,以认同和介入都市的“后现代”立场与艺术手段,揭橥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病变  ,开拓另类空间;一直默默无闻的台湾先住民在世界性的原住民文化浪潮中,也推出自  己的作家,以极富文化特色的语言和想象,喊出弱势族群的声音。这一切繁富多样的文  学存在,都使人强烈地感到,进入90年代的台湾文学,并不是简单地沿着乡土文学论争  中“西化/乡土”“现代/写实”这二元对立和转换的轨道向前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的  广阔空间,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文学现象供研究者进行分析,从而也将研究者携入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另一个特别引人关注的事件是台湾开放探亲所产生的文学效应。一方面是  在探亲潮中大批台湾作家(不管是“外省”的还是“本土”的)履足大陆,或者访亲祭祖  ,或者参观旅游,母土恢宏的文化气度和现实发展,消解着他们因数十年疏隔和宣传所  积存下来的偏见与疑虑,对其创作的潜在影响将远远超过热闹一时的“探亲文学”而深  长存在。另一方面开放探亲提供了两岸作家和学者直接交流的契机,不仅在大陆,而且  在岛内。它使研究者从隔岸观花的朦胧揣测进入了实地考察的互相碰撞,其结果使大陆  研究者对台湾文学获得了实地了解的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印象,从而开拓了进行整合研究  的新思路。
  在分析90年代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新背景时,还不能忽略了80年代研究所提供的基础  ,我曾经把80年代开始大陆所作的台湾文学研究,比喻成为一种经济学上的“卖方市场  ”。由于资料的匮乏和缺少对台湾文学的全面了解,研究者常常是“瞎子摸象”式地拿  到什么资料就做什么研究,其选择的自由度是极其有限的。80年代研究最重要的收获是  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基本的材料积累和脉络梳理,对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了初步的  分析和定位。于八九十年代之交大陆学者出版的多种台湾文学概观、台湾文学史以及文  体史等,实际上都是对80年代研究成果的一种总结,从而为后来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资  料准备和初步分析的基础。没有80年代的资料积累和初步分析,90年代更有成效的研究  将是不可能的。
  这一切都为90年代的台湾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背景和基础。
      三
  在论及90年代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发展时,我想先引述南京大学刘俊博士的一份抽样  调查资料(注:刘俊:《台湾文学研究在大陆:1979-1999》,载《台湾研究集刊》1999  年第4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刘俊以在大陆颇具代表性的“人大复印资料”为视  角,对20年来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进行了总体检视与分析。根据刘俊的统计,从最早发  表台湾文学研究论文的1979年3月起到1999年7月止,被收进《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中的台湾文学的论文,共计320篇。其中,属于前10年的77篇,占24.1%;属于后10年  的243篇,占75.9%。这个数字表明:一、后10年的研究成果远多于前10年;后10年的研  究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得到学界的重视而获得较多入选的机会。从刘俊开列的12种论文  类型前后10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分析看,“作家作品研究”、“综合研究”和“文类研究  ”始终位居其他类型研究的前列。在这三类研究中,其入选论文后10年也比前10年分别  增长了75.4%、85%和81.8%。而类似“两岸文学比较研究”、“文学史研究”等专题,  则是在后10年才出现的

。因此刘俊说:“数字的背后,显示的其实是大陆的台湾文学研  究在后10年里学术兴趣的着重和学术重点的转移。在将这种‘兴趣’和‘重点’与前10  年研究状况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轨迹,那就是:以10年  为界,在后10年里,作家作品研究全面深入地展开;思潮、流派、社团研究、研究之研  究呈稳步增长之势;两岸文学比较研究、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和文学史研究从无到有;  综合研究、文类研究、80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学研究成为‘热点’;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  究等有所进展,但仍然属于‘冷门’。”
  这是一个从数字分析中就可以看到的显著的变化:无论在研究层面的扩展,或者研究  成果的数量上,后10年都远远超过了前10年。
  这种外在形态上的变化,还表现在研究的布局上。前10年得风气之先的主要是广东、  福建,以及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后10年已明显地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发展。包括  江西、上海、江苏、安徽、辽宁、四川、陕西,乃至遥远的新疆,都有从事这一领域教  学和研究的人员与机构存在。特别是台湾开放探亲以后,文化人进入大陆的旅行路线,  除了故乡,首先便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以及在两岸关系中具有重要意  义的大城市,如南京、上海、重庆等以及一些文化旅游大省。因此,两岸直接的文化、  文学交流的重心也移向北京,并向全国一些中心城市扩散;闽粤两省以语言和地域之利  的研究优势,正在退居次要。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形成了北部、  中部和南部三个中心点。首先当之无愧的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99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