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


是北京。作为全国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的中  国社会科学院与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都设有相关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它们汇同北  京以及北方一些大学和机构,集合了一批深有影响的资深学者,在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  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其次是中部的南京,集合了江苏、上海、安徽、山东等省的一批  学者,后来居上地在近年的台湾文学研究中提供了许多重要成果。南部则以闽粤赣为主  ,继续发挥着先行的优势,仍是大陆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与研究布局发生变化的同时,是研究人员构成的调整。最初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  大都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可能接触和占有这方面研究资料的人。在大陆早期的台湾文学  的研究中,并不是谁想研究就可以研究的。由于资料的不易获得,它存在着一个与其他  领域不尽相同的,由研究对象来选择研究者的现象。后10年的变化首先在于资料的获得  较为便易之后,就有可能使更多的研究者进入这一领域。或许是意识到台湾文学在中国  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台湾文学特殊经验的意义,近10年加入这一领域研究的  ,大多是原来从事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他们的加盟,无论是史识的拓展  和理论的深入上,都对台湾文学研究素质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研究者构成调整的另一  方面是,一批有着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进入这一领域,并且逐渐成为中坚。他们  的朝气与锐气,以及知识构成上的前卫色彩,应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诸多新的方法,把  台湾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相对于前10年的研究者主要是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化  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知识构成,这年轻世代的知识构成与世界文化思潮和西方现代文论有  着更多的联系。1999年10月在泉州华侨大学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  一场新、老研究者语重心长的对话,实际上意味着在世纪之交研究者的世代更替已经到  来。新的世纪这一领域的研究将由更年轻一辈的学者领衔。这或许将更有利于同样面临  世纪更替的两岸文坛以年轻世代为主的作家、学者的沟通对话。
  在回眸大陆台湾文学研究历程时,还不能忽略在这20年里逐渐完善的把科研、教学、  出版三者联成一体而形成的学术“网络”,在这一“网络”中,科研是核心。前10年开  始,就从中央到地方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都先后成立了一批与台湾文学相关的  研究机构,近10年来又有所增加。除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的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的海外华人文化研究中心外,在广  东的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的  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私立  邦德学院,江苏的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湖北的中南财经大学,江西的南  昌大学,山东的山东大学等,或以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会等不同名义,成立了相关  的专业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他们除了单独举办各种小型的研讨会之外,还联合举办两  年一届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自1982年在广东暨南大学首开以来,迄今已连续举办十届  。研讨的内容也从台港澳文学扩展到海外华文文学,并于第六届(1993年)在庐山举行时  更名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性的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使这一定期  性的学术活动成为一个联合全国研究者、吸引台港澳与海外作家、学者参与的准国际性  的民间学术团体。在研究逐渐深入的推动下,从80年代开始,就有暨南大学、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昌大学、安徽  大学等把台湾文学搬进大学的课堂,成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程;90年代以后更以此为方向  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把台湾文学及其研究成果推向社会,出版界给予了密切的  配合。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友谊出版公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以及广东花城出版社  、福建的海峡文艺出版社等,从80年代开始就把出版台湾文学作品及其研究成果视为份  内的业务。近年来有了更多出版社参与。在刊物方面,创刊于80年代初期的《四海》(  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主办,现改为《世界华文文学》)、《海峡》(由海峡文艺出版社主  办)、《台港文学选刊》(由福建省文联主办

)等,作为刊登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  的专门刊物,10余年来一直在沟通两岸文学、创造一个共享的文学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10年在南京创刊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和由汕头大学主办的、于近期改刊的《华  文文学》,则以刊登学术论文为主,是大陆台湾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园地。科研、教  学和出版的合力推动,是大陆台湾文学研究能够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
  除了上述外在的变化,后10年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内在的研究  品格、基本理论和学术规范的建立上。
  如我在《大陆台湾文学研究十年》一文中对当时已经初露端倪的未来研究趋向所预测  的,研究者从政治本位向学术本位的转移,是90年代台湾文学研究最带根本性的变化。  政治曾经是推动台湾文学研究的一个动力;但政治也使台湾文学研究蒙上一重神秘的色  彩。潜在的政治意蕴使最初的研究所观照的大多是作为政治现象或政治层面的文学;然  而,台湾文学远远不只仅有这一层面。从学术的立场出发,台湾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分支  所以存在和成立,首先是它自身的文学价值,是它所提供的在另一种社会文化环境中不  同于大陆文学的发展轨迹与存在形态,而不仅仅是它所映射的政治的意义。即使在目前  两岸的政治现实中,它作为联结疏离的两岸人民的文化纽带,将起着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的作用;但这一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建立在它的独立人文价值的评析与研究之上。认识到  这一点,寻求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框架中,建立一种超越意识形态局限的,对文学自身  人文价值及其多元形态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两岸作家、学者相互沟通的基础和共同追  求的目标。正是这一研究立场的转变,才开阔和深化了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和  学术眼光,不仅从我们过去较为熟悉的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角度来探讨台湾文学,  而且从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近年流行的西方文论如存在主义  、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不同的观念和方法,  多侧面地深入台湾文学的深层内蕴、建立起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一个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99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