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


 一
  20年前,当1979年2月在北京出版的大型文学杂志《当代》率先发表白先勇的短篇小说  《永远的尹雪艳》时,谁也未曾料到,它会成为两岸文学汇流的一只报春的燕子(注:  据手头资料统计,1979年最早发表台湾文学作品的大陆刊物共有9家,它们是《当代》(  第1期、第2期、第3期)、《上海文学》(3月号、4月号)、《长江》(第2期)、《清明》(  第2期)、《十月》(第3期)、《新苑》(第3期2篇)、《收获》(第5期、第6期各2篇)、《  作品》(9月号)、《安徽文学》(11月号),共刊登5位作家的16篇小说,他们是:聂华苓  7篇、白先勇3篇、於梨华2篇、李黎2篇、杨青矗2篇、5人中除杨青矗是台湾本土作家外  ,其余4人均为大陆至台湾再移民海外的作家。),并且带来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种结  构性的变化。
  这并非“微”言耸听。因为在此之前,两岸的分隔和对峙,不仅使分立的两岸文坛彼  此陌生,而且互存偏见。就文学研究而言,大陆所有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实际上  只是对于大陆文学状况的研究,台湾文学从未进入大陆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据此在近  几十年来出版的多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大部分还只能说是大陆地区的文学发展史  。只有随着对台湾文学(以及同时进入大陆研究者视野的香港、澳门文学)的介绍与研究  日益深入广泛,读者和研究者才逐渐意识到,缺少台湾、香港、澳门文学的当代中国文  学,还不是全部的中国文学。尽管大陆文坛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体和作家阵容,在当  代中国文学进程上占有如此重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但仅此一端,依然不能涵括当代中  国文学的全部进程和所取得的全部历史性经验与经典性成果,还不是一幅完整的当代中  国文学的图景。
  这样一种学术视野和观念的变化,相信在台湾的中国文学研究者身上,也同样发生过  。
  因此,如果说近20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上,有着许多重要的突破,  那么这一学术视野和观念的调整,应该是它诸多重要收获的一个意义深长的方面。
      二
  从1979年迄今大陆对于台湾文学的介绍和研究,历时20年。其中前10年,大部分是在  台湾的政治“解严”之前,后10年则在“解严”之后。由于这20年两岸社会急骤的变化  和发展,前后两个10年的历史语境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把大陆这20年对台湾文学的介  绍和研究,也大致地划分为承递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
  关于前一个时期,我在1989年发表的《大陆台湾文学研究十年》(注:该文最初发表于  《台湾文学观察杂志》创刊号,后收入作者的论文集《台湾文学隔海观》(1995年3月台  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第1版)和《文学薪火的传承与变异——台湾文学论集》(1994年11  月,海峡文艺出版社第1版)。)一文中曾经指出,影响大陆最初台湾文学研究的有两个  不可忽略的背景。其一是1979年元旦叶剑英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海峡两岸持续30年的严峻对峙由此开始松动;两岸几乎完全隔绝的血缘文化,也由  此有所交流。台湾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是在这一松动的政治背景下才得以进行(当然从  更深层的背景看,它既是走向开放的政治、经济所必然推动的文化走向,也是分久必合  的民族文化所必然呼唤的历史趋势)。因此,在初期,这一研究便不能不寓蕴着一定的  政治意味,使它有着超乎研究自身以外的其他价值和意义,在价值取向上也难以完全摆  脱特定的政治尺度的影响。其二,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起步之日,恰是台湾乡土文学论  争的结束之时。这场深刻影响台湾文学、台湾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的思想论争,同时也成  为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思潮背景。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作为一个有着广泛意义  的政治文化运动,其所弘扬的民族文化、本土意识和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机制的批判  ,对于扭转台湾自50年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冲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变文学的历史进程  和文坛的现实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场论争所观照的,主要是作为政治层面的文  学,而不是本位意义上的文学;它在价值取向上的政治判断,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艺术多  元的审美评价;它出于弘扬现实精神和本土文化的良好愿望,在后来被推向极端而表现  出某种观念上的偏狭和排它性。但就整体而言,台湾乡土文学论争所弘扬的民族意识和  关心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潮,与大陆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文学观念有许多契合之处。  因此,尽管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早带来台湾文坛信息的,是一批由台湾旅居海外,在  艺术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比较倾向于现代的海外作家,使台湾的现代派作家和作品拥有大  陆最早的一批读者。但随着对台湾乡土文学论争的介绍,研究的重点便很快转向乡土文  学,甚至以之作为“正统”和“主潮”,来概括、评价台湾作家与作品,描述台湾文学  的发展脉络(注:这一变化可以由大陆对台湾文学的出版看到。1980年前后,最早在大  陆出版的台湾作家作品集,计有聂华苓的《台湾轶事》、《桑青与桃红》、《失去的金  铃子》,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白先勇的《白先勇小说选》等,都是台湾  旅居海外的作家带有现代倾向的作品。1981年以后的情况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据厦门  大学台湾研究所1984年3月编写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介绍,1981年大陆报刊介绍的4  0位台湾作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乡土作家,同年出版的《台湾中青年作家小说选》和  《望君早归》(中短篇小说选),入选的29位作家中,只有6人不是乡土派。最近两年出  版的2部台湾长篇小说和6部中短篇小说集,有5部为乡土作家的作品。在中国社会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专条介绍了赖和、杨逵  、钟理和、吴浊流、钟肇政5位作家,也均是乡土作家。与此同时,对乡土文学的研究  ,也相应地

得到加强。1982年大陆报刊发表的30多篇学术论文,绝大多数是评论台湾乡  土文学的,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第一届(1982年)香港台湾文学研讨会的论文集,  所收17篇论文,有11篇是对乡土文学的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的大陆第一  部研究台湾文学的专著《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封祖盛),就明显有着把乡土小说视  为主流的褒乡土、贬现代的倾向。)。
  来自大陆的现实政治背景,和来自台湾的文化思潮背景,都共同地突出了大陆台湾文  学研究的政治意蕴。评价最初10年大陆对台湾文学介绍与研究,我曾指出这是一场最初  受益于政治、最终又局囿于政治的要求回到文学和文学研究自身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699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