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


。人在别处动  脑筋造出了机器,给马戴上了笼头,这都不错,可是他自己怎样才能摆脱苦难?他的凶  狠、残忍、惨绝人寰都是哪个地方、哪个部位出了毛病?”在这里,传统和现代文明的  任何一方都不单独具备重塑自我的最终合法性和权威性。他通过个体对历史苦难的悲悯  和体认,发现历史的暴虐本性,认识到历史制造者自身的深重罪孽,进行赎罪的内省,  并转入了道德形而上的思考,试图让人们在道德的自我完善中走向启蒙的目标——自由  的自我,从而为自我重塑提供了新的价值规范。不过,隋抱朴虽然是一个饱满而丰厚的  启蒙思考者的形象,他的意义在于他永恒的思索,可是他的局限也在于永恒思索的姿态  。因为要实现自我重构,完成现代人格的新生,还必须从痛苦的黑房子破茧而出,不停  地寻找新的天地。
  早在《系在皮绳扣上的魂》中,扎西达娃就赋予贝塔不倦行走的意志和品格,夸父逐  日般渴求着灵肉统一、情感和谐的“家园”。正如张承志所坚信的,“总会有人上路,  哪怕彼此听不见足音,哪怕每一个都以为自己孤独一身。”(《荒芜英雄路》)他以《北  方的河》、《金牧场》等文本诉说着“在路上”的姿态,在《黑骏马》中则首先预示了  这种历史性突破。《黑骏马》描写那个充满古老原型意味的悲剧故事的同时,不期然中  触及并解决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即如何在中西古今多元文化碰撞中重塑人性自我的问题  。评论界一般认为白音宝力格始终陷于古今两种文化的冲突之中,似乎他的“出走—归  来—出走”是一个永远循环的悲剧围城。我却认为,这仅仅是表面化的情绪化的现象,  其背后隐藏着一个人性上升、自我重塑的“三部曲”,它已经帮助主人公走向了新生。  他的出走,其发端表面看来是索米娅被辱失贞,事实上从白音宝力格第一次离开起就注  定了这样一个必然的分裂,这是古老文化内部的分裂,或者说,是索米娅的失贞为白音  宝力格探求现代文明的欲望找到了一个“合法性”的理由。他似乎是“必须”这样做,  以完成一个与传统意识分离的过程。这是他获得新生的第一步。但出走之后他心头一直  萦绕着索米娅的身影,这既是他对原始传统血脉的皈依情结之表现,又是他对现代文明  失望的结果,二者的结合使他重返草原。但这次回归并不是简单的“魂兮归来”,也不  复是此前对现代文明的彻底抛弃,而是对二者有了更客观、更理性、更深刻同时也更复杂的体验与认识。这是他重获新生的最为关键的第二部曲。可以想见,没有出走就不会有这样的诗意的精神皈依;没有归来就不可能有这

样的寻找乃至叛逆。等他骑上那匹代表草原精神的黑骏马再次重新踏上出走的征程,一个全新的“我”呼之欲出了。在这个新的“自我”的世界中,两种文明已不再是简单的对立,亦非泾渭分明,二者的矛盾已构成了自我诞生的生命张力。白音宝力格没有像隋抱朴那样停留于传统和现代的悖论中难以自拔,而是吮吸着传统文化的乳汁,沸腾着原始文明的血液,痛苦又快然地离开精神的源泉和母体,“怀着一颗更丰富、更湿润的心去迎接明天”。通过这曲苦难和自我救赎的精神乐章,他已经属于也代表了未来。进而言之,这种艺术典型代表的也是启蒙文学重塑“自我”与人格精神的未来。从张承志到史铁生《生命琴弦》、路遥《平凡的世界》、陈染《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等等,我们不难体悟到启蒙人格求索的曲折历程。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的是,新时期波澜起伏、风生云起的启蒙文学思潮在抵达高潮之后  遽然跌落。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文化语境的剧变将人们带入了世纪末转型期,那些对启  蒙的艰难估计不足、耐力不足、信心不足的知识分子和文人们随风而动,“后现代”、  “后殖民”、“后启蒙”甚嚣尘上,更有人高喊“告别革命”或倡导“启蒙过时论”。  在创作上则往往表现为退回到启蒙思潮的“第一部曲”并决意裹足不前,自以为抓住了  人生的“欲”便掌握了人性的一切秘密;或者误以为执著于人生的无奈和被动化情感便  是对人本主义的回归。这在“新写实”、“后先锋”、“下半身写作”等许多创作思潮  中皆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结果是,人们在对所谓“宏大叙事”的人性启蒙进行了“祛魅  ”后,又将欲望鬼魅化,堕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宏大叙事”(可称之为“欲望本质主义  ”)。然而,笔者坚信,人性提升的历史链条并没有终结,启蒙最终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正如阿伦·布洛克所说,启蒙运动“没有最后一幕:如果人类的思想要解放的话,这  是一场世世代代都要重新开始的战斗”[18](p.127)。如果历史文化逻辑所必需的文学  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被人为地耽搁,那必将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补偿。
  收稿日期:2002-06-18
【参考文献】
  [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3]张光芒.启蒙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4]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6]张履狱.“人性”在向什么“挑战”[A].新时期争鸣作品丛书·感情危机[C].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
  [7]朱光潜全集:第5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8]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9]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0]舒婷.诗三首[J].诗刊,1980,(10).
  [1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2]黄子平.正面展开灵与肉的搏斗——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A].新时期争鸣作品  选:第2册[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13]戴厚英.人啊,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14]韩少功.文学的“根”[J].作家,1985,(4).
  [15]李陀.创作通信[J].人民文学,1984,(3).
  [16]李泽厚.两点祝愿[N].文艺报,1985-07-27.
  [17]李锐.《厚土》自语[J].上海文学,1988,(10).
  [18]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

《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703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