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
76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中文译本更名为《女真史论》,台北食货出版社,1981年版。
[2]陶晋生先生已经注意到女真汉化与其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见前揭《女真史论》第12~14页。
[3]《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第三十九程,《靖康稗史》本。
[4]《金史》卷一《世纪》。
[5]《高丽史》称高丽东北方的女真人为“东女真”,称高丽西北方的女真人为“西女真”,东、西女真的北界原只限于今图们江和鸭绿江一带,但随着高丽势力的向北拓展,东、西女真的范围越来越大,至辽朝中后期,生女真也被视为东女真的一部分。参见蒋秀松《“东女真”与“西女真”》,《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6]《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二宣和四年十二月六日,引马扩《茆斋自叙》。
[7]《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张棣《金虏图经·京邑》。
[8]《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9]《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第二十九程。
[10]肇东县博物馆:《黑龙江肇东县八里城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2期。
[11]王禹浪:《金代黑龙江述略》,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
[12]《金史》卷三六《礼志》(九)“国初即位仪”。
[13]《金史》卷七三《阿离合懑传》。
[14]见《大金集礼》卷一《帝号》(上)“太祖皇帝即位仪”。
[15]参见拙文《关于金朝开国史的真实性质疑》,《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16]姚从吾:《女真汉化的分析──联合国中国同志会第63次座谈会纪要》,《大陆杂志》第6卷第3期,1953年;又见《姚从吾先生全集》第5册,第175页,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
[17]《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六八,绍兴三年九月。
[18]《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八,绍兴十年十二月。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张棣《金虏图经》。
[19]《金史》卷八《世宗纪》(下)。
[20]《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21]《金史》卷二《太祖纪》。
[22]《金史》卷四四《兵志》。
[23]《金史》卷七八“传赞”。
[24]《金史》卷五五《百官志·序》。
[25]李锡厚《金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说质疑》一文(《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不同意金初曾实行过南、北面官制的说法,但《金史》无非是借用辽朝北、南面官制的名词来代指金初的二元体制而已,此处不应太拘泥于字面的意思。
[26]《金史》卷五五《百官志·序》称“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韩企先传》亦谓“天会四年,始定官制,立尚书省以下诸司府寺”。这一记载与金朝中央官制的改革进程不符。三上次男认为这里说的尚书省是建在燕京或其附近地区,有其名而无其实(见《金史研究》第二卷「金代政治制度の研究」,第270~272页,中央公论美术出版,1971年);李涵进一步推测说,天会四年可能是在汉地枢密院内设置“尚书省以下诸司府寺”(见《金初汉地枢密院试析》,《辽金史论集》第四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27]《金史》卷三《太宗纪》。又《松漠记闻》卷下引天眷二年奏请定官制劄子亦云:“太宗皇帝嗣位之十二载也,……始下明诏,建官正名。”但迄至天会十三年正月太宗病卒,仍未见朝廷职官制度有何重大变化,不知太宗的这一诏令究竟是什么内容。
[28]《金史》卷四《熙宗纪》。《松漠记闻》卷下载有天眷二年奏请定官制劄子及答诏,三上次男谓天眷二年实为天眷元年之误,此当依《金史·熙宗纪》系于天眷元年八月(见前揭《金史研究》第二卷,第293~295页)。
[29]《金史》卷五五《百官志·序》。
[30]《金史》卷四《熙宗纪》。
[31]陶晋生《女真史论》一书将1123至1150年称为二元政治时期,即以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撤销行台尚书省作为二元政治终结的标志(见前揭《女真史论》第34~37页)。我认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所谓“二元”,一元是指女真制度(勃极烈制),一元是指汉制(汉地枢密院)。自熙宗废弃勃极烈制以后就全盘实行了汉制,“二元”已无从说起。海陵撤销行台尚书省,只是准备迁都燕京的一个信号,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这与二元政治的兴废无关。[32]《陈亮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33]《金史》卷九六《梁襄传》。
[34]《金史》卷五四《选举志》(四)“省选”。
[35]《金史》卷五《海陵纪》。
[36]关于海陵王迁都燕京的争议,金朝方面的文献中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仅在元人所作的《大金国志》卷一三《海陵炀王》中提到奚人萧玉反对迁都的意见,其史料来源于宋人记载。
[37]《金史》卷五《海陵纪》。
[38]《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二,引张棣《正隆事迹》。这是出自南宋归正人的记载,不知是否确实。
[39]《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五。
[40]《宋史》卷三二《高宗纪》(九)。
[41]《金史》卷八六《李石传》。
[42]《清太宗实录》卷三五崇德二年四月丁酉、卷三二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清高宗实录》卷九一九乾隆三十七年十月癸未。
[43]《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传·序》。
[44]《廿二史劄记》卷二八“金代文物远胜辽元”条。
[45]见郝经《陵川集》卷三○《删注刑统赋序》,又同书卷三二《立政议》亦云:“真德秀谓金源氏典章法度在元魏右。”但我在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中未能查到这句话的出处。
[46]《金史》卷八九《梁肃传》。
[47]《大金国志》卷一二《熙宗孝成皇帝》(四)。关于熙宗的汉化程度,金朝方面文献缺乏详细的记载,《大金国志》的这段史料取资于《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六绍兴五年正月十三日所引《金虏节要》,又佚名《呻吟语》(《靖康稗史》之六)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金虏节要》的作者是南宋归正人张汇,《呻吟语》的作者曾随徽钦二帝北迁,他们的记载应该是值得信赖的。
[48]《大金国志》卷九《熙宗孝成皇帝》(一)。
[49]《大金国志》卷一三《海陵炀王》(上)。
[50] 见《归潜志》卷一、《桯史》卷八《逆亮乱怪》、《夷坚支景志》卷四《完颜亮词》、《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一引《金人叛盟记》等。
[51]《金史》卷一二九《佞幸传·李通传》。
[52]《金史》卷一九《世纪补·显宗纪》。
[53]《归潜志》卷一二“辩亡”。
[54]《归潜志》卷一。
[55]《梧溪集》卷五《金世宗太子允恭〈百骏图〉为舒德源题》,《知不足斋丛书》本。
[56]《金史》卷七《世宗纪》(中)。
[57]《金史》卷一九《世纪补·显宗纪》。
[58]《金史》卷九八《完颜匡传》。
[59]《金史》卷七《世宗纪》(中)。
[60]《归潜志》卷一。
[61]《归潜志》卷一二“辩亡”。
[62]外山军治:《章宗书女史箴──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卷》,见《金朝史研究》附录六,第670页,同朋舍(京都),1979年。
[63]《辍耕录》卷二七“燕南芝菴先生唱论”。
[64]见前揭外山军治:《章宗书女史 《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第10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7114.html
[2]陶晋生先生已经注意到女真汉化与其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见前揭《女真史论》第12~14页。
[3]《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第三十九程,《靖康稗史》本。
[4]《金史》卷一《世纪》。
[5]《高丽史》称高丽东北方的女真人为“东女真”,称高丽西北方的女真人为“西女真”,东、西女真的北界原只限于今图们江和鸭绿江一带,但随着高丽势力的向北拓展,东、西女真的范围越来越大,至辽朝中后期,生女真也被视为东女真的一部分。参见蒋秀松《“东女真”与“西女真”》,《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6]《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二宣和四年十二月六日,引马扩《茆斋自叙》。
[7]《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张棣《金虏图经·京邑》。
[8]《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9]《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第二十九程。
[10]肇东县博物馆:《黑龙江肇东县八里城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2期。
[11]王禹浪:《金代黑龙江述略》,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
[12]《金史》卷三六《礼志》(九)“国初即位仪”。
[13]《金史》卷七三《阿离合懑传》。
[14]见《大金集礼》卷一《帝号》(上)“太祖皇帝即位仪”。
[15]参见拙文《关于金朝开国史的真实性质疑》,《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16]姚从吾:《女真汉化的分析──联合国中国同志会第63次座谈会纪要》,《大陆杂志》第6卷第3期,1953年;又见《姚从吾先生全集》第5册,第175页,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
[17]《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六八,绍兴三年九月。
[18]《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八,绍兴十年十二月。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张棣《金虏图经》。
[19]《金史》卷八《世宗纪》(下)。
[20]《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21]《金史》卷二《太祖纪》。
[22]《金史》卷四四《兵志》。
[23]《金史》卷七八“传赞”。
[24]《金史》卷五五《百官志·序》。
[25]李锡厚《金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说质疑》一文(《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不同意金初曾实行过南、北面官制的说法,但《金史》无非是借用辽朝北、南面官制的名词来代指金初的二元体制而已,此处不应太拘泥于字面的意思。
[26]《金史》卷五五《百官志·序》称“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韩企先传》亦谓“天会四年,始定官制,立尚书省以下诸司府寺”。这一记载与金朝中央官制的改革进程不符。三上次男认为这里说的尚书省是建在燕京或其附近地区,有其名而无其实(见《金史研究》第二卷「金代政治制度の研究」,第270~272页,中央公论美术出版,1971年);李涵进一步推测说,天会四年可能是在汉地枢密院内设置“尚书省以下诸司府寺”(见《金初汉地枢密院试析》,《辽金史论集》第四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27]《金史》卷三《太宗纪》。又《松漠记闻》卷下引天眷二年奏请定官制劄子亦云:“太宗皇帝嗣位之十二载也,……始下明诏,建官正名。”但迄至天会十三年正月太宗病卒,仍未见朝廷职官制度有何重大变化,不知太宗的这一诏令究竟是什么内容。
[28]《金史》卷四《熙宗纪》。《松漠记闻》卷下载有天眷二年奏请定官制劄子及答诏,三上次男谓天眷二年实为天眷元年之误,此当依《金史·熙宗纪》系于天眷元年八月(见前揭《金史研究》第二卷,第293~295页)。
[29]《金史》卷五五《百官志·序》。
[30]《金史》卷四《熙宗纪》。
[31]陶晋生《女真史论》一书将1123至1150年称为二元政治时期,即以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撤销行台尚书省作为二元政治终结的标志(见前揭《女真史论》第34~37页)。我认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所谓“二元”,一元是指女真制度(勃极烈制),一元是指汉制(汉地枢密院)。自熙宗废弃勃极烈制以后就全盘实行了汉制,“二元”已无从说起。海陵撤销行台尚书省,只是准备迁都燕京的一个信号,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这与二元政治的兴废无关。[32]《陈亮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33]《金史》卷九六《梁襄传》。
[34]《金史》卷五四《选举志》(四)“省选”。
[35]《金史》卷五《海陵纪》。
[36]关于海陵王迁都燕京的争议,金朝方面的文献中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仅在元人所作的《大金国志》卷一三《海陵炀王》中提到奚人萧玉反对迁都的意见,其史料来源于宋人记载。
[37]《金史》卷五《海陵纪》。
[38]《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二,引张棣《正隆事迹》。这是出自南宋归正人的记载,不知是否确实。
[39]《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五。
[40]《宋史》卷三二《高宗纪》(九)。
[41]《金史》卷八六《李石传》。
[42]《清太宗实录》卷三五崇德二年四月丁酉、卷三二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清高宗实录》卷九一九乾隆三十七年十月癸未。
[43]《金史》卷一二五《文艺传·序》。
[44]《廿二史劄记》卷二八“金代文物远胜辽元”条。
[45]见郝经《陵川集》卷三○《删注刑统赋序》,又同书卷三二《立政议》亦云:“真德秀谓金源氏典章法度在元魏右。”但我在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中未能查到这句话的出处。
[46]《金史》卷八九《梁肃传》。
[47]《大金国志》卷一二《熙宗孝成皇帝》(四)。关于熙宗的汉化程度,金朝方面文献缺乏详细的记载,《大金国志》的这段史料取资于《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六绍兴五年正月十三日所引《金虏节要》,又佚名《呻吟语》(《靖康稗史》之六)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金虏节要》的作者是南宋归正人张汇,《呻吟语》的作者曾随徽钦二帝北迁,他们的记载应该是值得信赖的。
[48]《大金国志》卷九《熙宗孝成皇帝》(一)。
[49]《大金国志》卷一三《海陵炀王》(上)。
[50] 见《归潜志》卷一、《桯史》卷八《逆亮乱怪》、《夷坚支景志》卷四《完颜亮词》、《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一引《金人叛盟记》等。
[51]《金史》卷一二九《佞幸传·李通传》。
[52]《金史》卷一九《世纪补·显宗纪》。
[53]《归潜志》卷一二“辩亡”。
[54]《归潜志》卷一。
[55]《梧溪集》卷五《金世宗太子允恭〈百骏图〉为舒德源题》,《知不足斋丛书》本。
[56]《金史》卷七《世宗纪》(中)。
[57]《金史》卷一九《世纪补·显宗纪》。
[58]《金史》卷九八《完颜匡传》。
[59]《金史》卷七《世宗纪》(中)。
[60]《归潜志》卷一。
[61]《归潜志》卷一二“辩亡”。
[62]外山军治:《章宗书女史箴──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卷》,见《金朝史研究》附录六,第670页,同朋舍(京都),1979年。
[63]《辍耕录》卷二七“燕南芝菴先生唱论”。
[64]见前揭外山军治:《章宗书女史 《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