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这样收复台湾——康熙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及其得失
澎湖海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罕见的海岛攻防战役。从交战双方的对比看,清军在数量和质量上略占优势,郑军则是依托坚固防御阵地,以逸待劳,双方可谓各有所长,实力相当。的结果是,清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全歼郑军主力,攻占澎湖全境三十六岛的辉煌战绩,这与清军主将施琅正确的作战指挥是分不开的。
5.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实现对台湾本岛的和平统一
澎湖海战结束后,清军对台湾郑氏集团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这时,施琅为贯彻“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一面休整部队,补充弹药给养,作好进攻台湾的准备;一面采取措施,推动台湾问题向政治解决的方向发展。他在澎湖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原刘国轩的副将曾蜚赴台做刘国轩的工作,让刘劝说郑克爽等人向清政府投诚。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曾被郑氏集团杀害,但体能摒弃家仇,以国事为重。施琅对刘国轩、冯锡范的部下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这对消除台湾军民的“恐施”、“恐清”心理起了很大作用,表现出施琅不仅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武将, 而且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施琅的做法,符合康熙皇帝对台湾“抚之为善”的战略思想,康熙皇帝深表赞许,并及时向台湾郑氏集团颁布了赦罪诏书,严肃指出:郑氏集团割据台湾,人民包受其苦,这种局面应尽早结束。郑克爽等人若能真心归顺,不但以往罪过全部赦免,而且将得到清政府的优待。
在内外压力的逼迫下,以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从此,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中国曾这样收复台湾——康熙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及其得失(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