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尧的政治中心的迁移及其意义


>        尧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关记述尧的事迹最早著作《尧典》被作为《尚书》中的第一篇,即是其地位重要的有力说明。而有关尧都的问题,长期来存在诸多说法。笔者认为,尧都的研究,是尧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事实和文献记载,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尧都是从今山东省西部的定陶迁移到山西省临汾地区的陶寺遗址。尧都的迁移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姑作一说,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学界。

一、有关尧都的记载


有关尧都位置,在古代文献中有几种不同说法。


《汉书·地理志》中没有提到尧都和尧都的位置,只是提到尧冢或尧灵台:“济阴郡┄《禹贡》荷泽在定陶东。属兖州。┄定陶┄《禹贡》陶丘在西南┄成阳,有尧[冢] 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灵台为古代祭祀用的祭坛。《诗经·大雅·灵台》篇,即描写周人在祭坛上进行祭祀的情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济阴郡成阳的尧冢或灵台,无论是尧冢或灵台,都表明这里曾是尧的政治中心。如果是尧冢,那么这里是尧的活动中心是没有疑问的。如果是灵台,那也应是其政治中心。灵台作为祭坛,应位于其政治中心,如周代的灵台即位于都城丰镐附近。汉代济阴郡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西部菏泽地区。


关于尧都,见于《史记·正义》引徐广所云:“(尧)号陶唐”;《帝王世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子裔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1


郦道元《水经注》的“汾水注”中记载了尧都:“尧都平阳”。平阳即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这是有关尧都位置的最明确的记载。


至于尧的都城是否有过迁移,在上述文献中都没有交代。


宋代司马光在《稽古录》中记载帝尧“初封于陶,后改为唐,故曰陶唐氏。”与以前的说法不同。一般认为,《稽古录》中的与前人不同或以前的文献中所没有的记载,也必定是有所依据的。但司马光并未明确交代他所记载的“陶”位于哪里。很可能“陶”的位置在他的时代或对于他而言是明确的,故他没有必要进行交代。


陶作为地名,最早见于《禹贡》,郦道元在《水经·济水注》中又详细地考证和记述了其方位。据郦道元所记述,《禹贡》中的“陶”即陶丘,位于鲁西的定陶县境内。陶的位置似乎很清楚。但由于司马光对“陶”的位置未作明确注释,因此,今天尚不能肯定地认为,他所说的“陶”,就是位于今山东省西部菏泽地区的定陶地区。


由于今天在山西临汾地区保留了大量有关尧的文物,有尧庙、尧陵及一些传说,又有《水经注》等记载,尧庙和尧陵中还有一些元明以来的碑文,故有的作者认为尧一直是以临汾地区为活动中心,尧都就是位于临汾地区,认为文献中所记载的“陶”和“唐”都是位于临汾地区。特别是近年在临汾地区的陶寺发现了大面积的龙山文化遗址(遗址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遗址中有规格很高的墓葬,以及有精致的玉器,公元2000年夏季,在陶寺遗址又发现城墙遗存。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临汾作为尧都所在提供了较有力的证据。虽然也有的作者也认为“陶”是位于今山东省西部菏泽地区,但这里迄今没有发现有关尧的文化遗存,尽管可能有一些传说,但没有充分的证据。


由于古代有关尧都位置的记载很含混,故导致长期来对尧都位置存在不同说法。


二、从鼍鼓文化与自然环境试论尧的发祥地


考古发掘在陶寺遗址出土的众多龙山时期遗存中,1值得提及的有鼍鼓和竹鼠2。这两类出土物对于认识陶寺遗址人群的来源有重要意义。


鼍鼓是用鼍皮做鼓。用鼍皮做鼓,在中国古代很盛行。鼍即扬子鳄。用扬子鳄的皮做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


“鼍鼓”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灵台》篇,有“鼍鼓逢逢”一语,表明周人在灵台上进行祭祀时是用鼍鼓作为乐器,击打鼍鼓发出嘭嘭的声音,产生一种庄严的感觉。灵台为周人祭坛,位于周人都城丰镐附近。《史记·李斯列传》中有“树灵鼍之鼓”,表明可能秦代在黄河流域还用扬子鳄的皮冒鼓。用鼍皮做鼓,是中国古代很有特点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应当是和特定的环境有关的。鼍鼓文化的形成,首先应当和扬子鳄的分布有关,应当是在有扬子鳄大量分布的区域,而且是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扬子鳄属爬行类,今天分布在长江流域,栖息在江湖水体的岸边。扬子鳄生存的环境需要较温暖的亚热带气候和多湖泊沼泽的环境。位于今山东省西部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有可能是鼍鼓文化的发祥地。古代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湖泊沼泽很多。如位于今山东西部地区的平原就有著名的大野泽等诸多湖泊。3在距今8000~3000年期间,全球气候较今天温暖得多,被称为全新世中期或全新世大暖期4。在这一温暖时期,亚洲象、犀牛、水牛等喜暖动物分布到华北地区。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象、犀牛等喜暖动物遗骸,同时根据甲骨文中有关殷商时期猎象的记载表明,当时在黄河下游和晋东南地区有喜温暖的亚洲象栖息。在河北省阳原县的全新世中期地层中,出土了象的遗骸1,又据中日考古研究者在岱海地区石虎山遗址联合考察,在距今约65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水牛遗骸2。这些事实表明,全新世中期亚热带北界在北纬400甚至更北,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湿润得多。因此,扬子鳄分布的北界也会比今天大大偏北。在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湖泊沼泽广泛分布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为扬子鳄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环境。


鼍鼓文化出现于何时,现在尚无考古证据。但在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和在大汶口遗址出土有扬子鳄的遗骸。这可能是中华民族先民猎捕扬子鳄的最早的考古证据。考古发现的这些扬子鳄遗骸可能与鼍鼓文化有关。出土的这些扬子鳄的遗骸表明,早在5000-6000年前时期,先民已在猎捕扬子鳄了。先民猎捕扬子鳄做什么用呢。笔者认为不是用来食用的,因为那时可以猎捕作为肉食的动物很多,如鹿、野猪等草食动物和鸟类的数量都是很多的,而很少猎捕食肉动物来作为肉食的来源,古代先民猎捕肉食动物主要是为了获取其毛皮,如虎、豹、狐狸等动物,或为了某种特殊用途而猎捕肉食动物。扬子鳄也是肉食动物,与那些草食动物相比,要相对较凶猛些,而且扬子鳄体肉较少,因此,古代先民猎捕扬子鳄可能不是为了获取其肉,而更可能是为了获取其皮。扬子鳄的皮非常坚韧,不适合做保暖和护身用品,但用来做鼓却是很好的材料。因此,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先民猎捕扬子鳄,很可能是取其皮用来做鼓用的。鼍鼓文化很可能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已出现。


值得讨论的是陶寺遗址出土的鼍鼓。但陶寺遗址所在的地区,不具备形成鼍鼓文化的环境条件。虽然陶寺遗址的时代属于全新世中期,气候要比今天温暖湿润得多,可能还有湖泊沼

《尧的政治中心的迁移及其意义》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720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