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
须仔细推敲。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也接受了来自西学的影响,实证的、逻辑的论述方法,以及人文观念的关照,都有许多与古贤迥异的新识见,另一方面却极端反感对本国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和浅薄狂妄的进化观,以及似是而非的“文化自谴”(将我们当今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诿于古人),力持对本国已往的历史必须有“温情与敬意”(以上为钱穆《引论》所言)。强调“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今日国虽幸存,而国史已失其正统,若起先民于地下,其感慨如何?”(1929年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对于他们,典型的社会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都视之为“保守”,自在情理之中(如胡适就讥讽寅恪先生颇有“遗少”气味)。时至今日,这种印象仍磨灭不去,如认定“陈氏史学是中国现代学人对古代传统史学的总结,从陈氏起,也就宣告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终结”(任继愈为《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所作“序”),或者说“陈寅恪是继王国维之后的唯一中国文化亡灵守护人”(李jié@③语)。我知道后者与前者的意味南辕北辙,决不可相混,但有一点是明白的:我们今天当如何评估这一类型的学者,仍是一个未有确论的悬案。个人的认识已写在《历史检讨的视域及其多义性》一文中,此处不再重复(载《中西文化交流》1999年集刊)。
余话
“回顾”行将结束。很明显,这里给出的只能是极为粗略的轮廓,主要着眼于本世纪史家的治史路向。有关诸史家具体的研究成果以及诸多精警的学术创见,待到相关专题讨论时,将尽自己所知,酌情地再作推荐。
20世纪史家的各种治
在我看来,史学的这种两难景况,恰好与历史的实相是非常吻合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总不离“历史领着我们走”,或是“我们领着历史走”两大路向,似乎历史就生存在这两种对峙的张力构成的“物理场”里。任何想摆脱约束,执著一种路向独断孤行,结果都被重新拉回到“历史场”里来。在这种时候,不能不使人正视:历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我们是不是真正领悟了它的真谛?
有人说,史学不应该与哲学相掺和,因为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实证才是它的真正本色。但我却总好喜欢往反方向去想:史家假若没有了对人类命运的根本性关怀,没有了对人性的深刻反省,我们是不是很容易被历史的沉重拖到海底,再浮不到海面上,向世人说清楚:大海的故事究竟精彩在哪里?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食右加豆
@②原字食右加丁
@③原字吉右加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7403.html
余话
“回顾”行将结束。很明显,这里给出的只能是极为粗略的轮廓,主要着眼于本世纪史家的治史路向。有关诸史家具体的研究成果以及诸多精警的学术创见,待到相关专题讨论时,将尽自己所知,酌情地再作推荐。
20世纪史家的各种治
史路向说明,从重估中国历史的同一源头出发,冲出的却是两条河床:一种是实证的、逻辑的、工具性的,他们关注的重点在“我们的历史是什么”;一种是价值的、体验的、批判性的,他们关心的是“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正因为如此,要说20世纪史学的精彩,正来源于这种内在的紧张,才显得出它多姿多彩,特别耐人寻味。一旦这种紧张,因外在的或内在的原因消失,史学也就会失去它的光彩。
在我看来,史学的这种两难景况,恰好与历史的实相是非常吻合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总不离“历史领着我们走”,或是“我们领着历史走”两大路向,似乎历史就生存在这两种对峙的张力构成的“物理场”里。任何想摆脱约束,执著一种路向独断孤行,结果都被重新拉回到“历史场”里来。在这种时候,不能不使人正视:历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我们是不是真正领悟了它的真谛?
有人说,史学不应该与哲学相掺和,因为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实证才是它的真正本色。但我却总好喜欢往反方向去想:史家假若没有了对人类命运的根本性关怀,没有了对人性的深刻反省,我们是不是很容易被历史的沉重拖到海底,再浮不到海面上,向世人说清楚:大海的故事究竟精彩在哪里?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食右加豆
@②原字食右加丁
@③原字吉右加力
《百年史学历程回顾二题(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