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试析中国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


内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国,就是中国。”“从历史记载来看,秦以前,华夏族称它的祖国为中国,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所以中国这一名词的涵义就是祖国,朝代则是统治阶级在各个不同时期所建立的国家称号。中国为各族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所共有,朝代则为某一族主要是汉族统治者所独有,以君主(王或皇帝)和他们的朝廷(政府)为首领。朝代有兴有亡,一个代替一个,中国本身总是存在着并且发展着。”范氏所言至为精辟,极其深刻地揭示出中华民族整体不可分割的历史根源。虽然,早在17世纪中叶起,西方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国家,就开始了对中华民族整体进行分裂笔和肢解的罪恶活动,但是,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同外国侵华势力和国内民族分裂分子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英勇地维护了中华民族整体的统一和完整。

  (二)中国之政治整体

  国家作为一个实体,基本涵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从国家的内部关系来看,它是一个内部的政治整体。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虽然其社会地位和身份存在着重大差别;经济利益和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社会意识方面存在重大矛盾甚至冲突,但都同属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种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之内活动。当然,这种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是国家机关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以强力的方式加以维持的。从国家的外部关系来看,它是一个国际法上的主体。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具有独立的主权,有权按照本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处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等事务。

  从上述两方面涵义可以直接得出国家的第三种基本涵义,亦即国家的地缘关系涵义。从国家的内部关系来看,国家政治整体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理关系基础上的,国家必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内确定自己的统治区域,必须在既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内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从国家的外部关系来看,国家间的区分是以既定的地缘关系基础来划界的,一个国家的领土空间在国际社会得到国际法的认可,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是国家的基本对外职能。由此可见,国家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整体或国际法主体。

  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政治整体的代表,它代表国家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和相应的地缘关系基础上,对内建立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维护国家的权力空间。中国历代中央政权,不论是汉族地主阶级王朝,还是少数民族贵族阶级王朝,对内是实行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工具,对外则是中国事实上的代表,或者说是国家法人主体。事实上,中国历史学家在论述某朝某代时,习惯于把“中国”与“朝代”名联用并称,或用“中国”来限定“朝代”(如“中国汉代”、“中国唐代”、“中国元代”、“中国清代”等),以标明各个朝代之“中国国家法人主体”的属性;或用“朝代”来修饰“中国”(如“汉代中国”、“唐代中国”、“元代中国”、“清代中国”),以说明某一王朝统治中央政权时“中国之历史存在”。

  当国家处于高度统一时,国家政治整体所体现的“中国之历史存在”,与民族整体所体现的“生存空间”是一体化的,两种整体相辅相成,自秦朝建立起严密的封建集权统治以后,中国的绝大多数历史时期是由中央政权管辖的。但也曾出现过大统一朝代破裂后相对短暂的战乱与分裂局面,如汉代之后魏、蜀、吴三国鼎峙,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唐代之后五代十国林立,宋、辽、夏、金几度诸政权并存。然而,即便是国家处于政治分裂状态,中国地缘之中华民族整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一统机制,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整体固有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各个并行政权之间,特别是内地王朝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政权之间,不仅在政治上保持着一定的臣属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由于这种割不断的历史联系,决定了国家经历政治分裂期间的相互冲突和争战的痛苦磨难后,又必然导致政治的统一。隋、唐的大统一,元、明、清的大统一,无疑是这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真实写照。

  (三)中国之文化整体

  看中华大地,从神秘的世界屋脊俯视,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缓卧,其间镶嵌着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东去是丘陵地带和广阔平原,长江、黄河两条巨龙从青藏高原奔腾万里汇入茫茫大海。这样的东西落差三梯阶,南北跨度数十纬,所形成的大陆性地理生态结构,使中华民族的经济与文化始终呈现多区域的丰富多彩发展格局。

  中华民族所处的人文环境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即从东西方向看,北至大兴安岭北端以西,经秦长城,南至云南腾冲,形成了以天水为中点的一条斜线,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大部,亦即东部若干农业区域和西部若干游牧区。

  秦始皇统一长城内诸农业区域,同时也完成了中原文化与“四夷”文化的交融(所谓“四夷”即指:东夷、西戎、北狄、百越等),亦可以说是在农耕区域实现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兼容东、西、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结构已经形成。在汉代以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军事冲突与经济文化交流,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徒、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构造运动的基础上,隋唐的大统一实现了中国之文化整体发展史上的大飞跃,实现了东部农耕区域与西部游牧区域的两大文化区域的历史融合,从而形成了以中原汉族文化为核心,兼容东北蒙古地区、西北新疆地区、西南西藏地区等备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特别是元朝创造的史无前例的大统一奇迹,清朝最后奠定的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对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铸造以及文化整体的历史格局的形成具有伟大的历史贡献。

  多民族国家的大统一是中国之文化整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基础。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族在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国共产党同创造的,是东部农耕文明区域与西部游牧文明区域两大文化运动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各种典章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因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构,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农耕文明”,又不能把“农耕文明”归结为“儒家文化”,也不能说是懦、法、道、墨、释的合一。

  事实上,秦始皇为实行“新法”而“焚书坑儒”,但秦帝国的典章制度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模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唐太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则以佛教《大云经》“女王下世,威伏天下”语而符命称帝,都曾开创天下盛世;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汪洋大海的国度,然而墨家的“小国寡民”思想一直没有占居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近代中国,逐渐演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进行文化侵略的思想文化却始终没有主宰中国的意识形态。历史表明,用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观念和西方的宗教文化观、文明冲突观,都难以解释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

  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特征或思想精华,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是在维系中国之“民族整体”、“政治整体”和"文化整体”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精华。所谓中华民族文化之“民族性”精华,即是“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中华民族文化之“民主性”精华,即是中华各民族之间

《试析中国概念之演变及其地缘内涵(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745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