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藏族茶文化概论


火,并将茶罐或茶壶置于灰火上,以保持茶温,随时饮用方便。

  藏族对茶具是十分讲究的,特别是茶碗、酥油茶桶和茶罐。

  关于碗的种类和来历,《汉藏史集》中有专门的记叙,提及茶碗的制作最早在西藏,但是制作工匠和技术来自内地。书中记载:“藏王(指都松芒布支)说:‘此种树叶乃上等饮料,饮用它的器具,不能用以前有的玛瑙杯、金银等珍宝制成的瓢勺,需要找一种以前没有的器具。听说汉地的皇帝有一种叫做碗的器具,可派人前去要来’。于是吐蕃派出使臣前往汉地。汉皇帝说:‘我们汉地与吐蕃双方多次交战和会盟,为利益吐蕃,我已送去医药历算,各种工匠,各种乐师……若吐蕃自己有制作的原料,我可派一名制造碗的工匠前去’。吐蕃使臣将汉地造碗的工匠请回,并向藏王奏闻出使经过。藏王说:‘如此我们还是自己制造,只是不知道需要些什么材料和工具?工匠回答说:‘原料上等的用宝石,中等的用石疖,次等的用白石头也可以。’藏王说:‘如此,这三种原料都可供给。’工匠问:‘碗的种类很多,不知要造什么样的?’藏王说:‘我想要造的碗,应该是以前汉地没有兴盛过的。对形状的要求是,碗口宽敞,碗壁很薄,腿短,颜色洁白,具有光泽。这种碗的名字因为是以前吐蕃没时兴的东西,依靠它又可以长寿富足,所以就叫做兴寿碗,碗上的图案,第一应是鸟类,因为是鸟将茶树枝带来的。上等碗上应绘鸟类口衔树枝的图案。中等碗上应绘鱼在湖中游,下等的碗应绘鹿在草山上。比这三种再差一些的碗,由工匠自己随意决定。’于是工匠按原料的优劣清浊,制成兴寿等六种碗。按照藏王的吩咐制成的三种分别起名为夏布策、南策、襄策;普通的三种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据以上资料分析,当时吐蕃请来的汉族工匠极少,故制造出来的碗,只能供吐蕃王室及贵族使用。

  其时,民间的制陶技术已经较为普遍,民间广泛使用的应是陶碗。此外就是用木头制作的木碗。藏区多森林,制作木碗的原料充足,工艺也简单。木碗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无盖木碗,这种碗的碗口向外翻,呈喇叭口形。第二种为扣合木碗,是由两个大小相同,形同钵状,一碗口有内切圈,一碗口有外切圈,二者可以扣合的木碗构成。多为外出时使用,打开后一碗可盛物,一碗可饮茶,携带方便。第三种是将无盖木碗内壁和碗座用银皮镶嵌,既珍贵又精美,有的还配以银质宝盖,或作珍藏,或敬神用,或有最尊敬的客人来时以待客用。木碗至今还在民间广泛使用。

  当今藏族最喜爱的磁碗是内地制作的绘有龙图案的白磁龙碗和绘有八吉祥图案的白磁八宝碗。关于藏族喜爱绘有上述图案的碗的历史,《汉藏史集》中也有一些零星记载,可见由来已久。

  酥油茶捅是藏族用来打酥油茶的专门用具,是由一个口小腹深的圆柱形小捅和一个带柄的木活塞构成。因使用原材料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木质的,所取木材质地较松软,纤维伸直.直径一般在15�25cm之间的小圆木。制作时先对剖,并将中部挖空,然后对合,对合时配制木制桶底,用柳、藤等类木条作箍,约四至五道。另一种是用竹作原料的竹桶,一般竹质桶的直径和高度都比木质桶小,小巧易携带。精制酥油茶桶,其箍均用铜制,甚至外表全用铜、银包裹。

  盛装各类茶的茶罐最古朴的是产于本地的陶制茶罐,造形别致高雅,形似内地古代鼓腰高颈酒壶,罐表雕有简单线条图案,或是嵌碎磁片。解放后内地工厂仿藏族陶罐式样,生产糖瓷、铝合金茶罐销往藏区,极受欢迎。

  藏族十分重视礼节,茶叶在民间礼仪中,常有与哈达相配的用场和作用。凡婚嫁之事,请客送礼,哈达和茶叶是最为普遍的礼品;走亲串戚,时常以茶相馈;如宾至客来,请人帮忙,相待饮食中,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少的。在节日活动中,如赛马、摔狡等比赛,尚以茶叶作奖品,奖励优胜者。在家中,人若有不适,便将茶叶或糌粑放入火中,以烟熏之,认为可以驱邪;到寺庙念经,须熬茶布施。……

  茶叶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自然会反映到作为文化的一个视角的文艺作品中去,在藏族的民间故事、民歌、谚语,以及作家诗中得到体现。

  在藏族民间故事中,与茶有关的代表性作品,一个是《藏王赤都松和茶》,另一个则是妇孺皆知的《盐和茶的故事》。盐和茶的故事描述了一对藏族青年男女文登巴和麦美措之间爱情的悲惨遭遇。他们死后;灵魂相商,“咱们到内地和羌塘,变成盐和茶相会吧”。“后来文登巴到羌塘变成了盐湖里的盐,而麦美措却到内地变成了茶树上的茶叶,尽管他们二人灵魂相距很远,但最终相会到人们的茶碗里,每当人们饮茶时,就会想起这一对忠贞不渝的恋人。

  在藏族民间歌谣中,有大量涉及茶的歌,在此略举几首,以见端倪:

  茶叶最先出在哪里/茶叶最先出在南方/三个汉族子孙种的茶/三个汉族姑娘采的茶/雪山的铜锅烘出的茶/商人洛布桑布买来的茶/汉白大洋换来的茶/驮夫道桑翁姆驮来的茶/渡过了大江小河的茶/翻过了高山峻岭的茶/用黄金白银换来的茶/种在家乡土地上的茶/将茶放在锅力熬/好像空中黑鹫飞/茶在锅中开三遍/好像大海波涛翻/金黄酥油放其中/好像黄鸭湖中游/白盐放入茶水中/好像草原降冰雹/将茶倒入茶桶里/恰如喇嘛带黄帽/头道茶香敬贵客/二道茶香敬朋友/最后共饮如意茶。

  多么清新、朴实的歌:读了这首歌,关天茶叶的来历、茶的熬制、饮茶待客习俗等就一目了然。

  还有描绘茶具的民歌,如:
  酥油茶桶铜丝边边/阵阵香茶浓郁扑鼻/茶灌闪光荷花彩绘/碗破奶茶奶香醉人。
  藏族民间谚语中,有关以茶喻物的佳句府拾即是。例如:
  慢慢熬茶味道好,慢慢说话意思明。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汉藏团结,犹如茶与盐巴。
  茶越熬越酽,书越读越精。
  无谚之语难听,无盐之茶难喝。

  近人贺觉非,民国时期曾任理塘县长,他对康藏史地有所研究,也写丁关于康藏民族风情的一些旧体诗,其中有关于茶的诗句。如《南路边茶之消长》中这样写道:

  绿叶丛中笑语哗/山头园户一家家/提笼相顾遥相知/四月清和好采茶//
  道路络绎负茶过/西出炉关今若何/七碗卢同风雨夜/此行惟见浆桶多//
  诗中,上阕写川西农户茶园小景,下阕描述了藏区有关茶的所见所闻。

  最后,有必要叙及藏区茶叶的种植问题。在历史上,更确切地说是在印茶还未侵销藏区以前,历代统治者不仅严禁茶叶走私藏区,而且“素禁茶种入藏”,是为有效地发挥边茶的羁縻功能。故藏区无种茶历史。前已叙及,清光绪年间,张荫棠在藏期间,因印茶侵销西藏,严重冲击边茶市场,力主抵制印茶,在其一系列抵制措施中,在藏区试种茶叶为其一举。他在《电陈治藏当议》中提出:“宜破除故见,以川茶子输藏,教民自种”;着手在拉萨地区试种各类树木,且育苗植茶;并“派员往四川、印度学种茶、制茶之法。凡宜种茶天气暖热之地。山坳岩间,当先以工布、巴塘毗连野人一带和熙之地试种”。1906年(光绪三十一年),川督赵巽令金川地区屯兵就地种植茶树,“先求多栽多活,次求采制得法”。后因政局鼎革,亦再无人间津。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藏区种茶变为现实。“(1956年)当时驻守在察隅县的部队,用云南的大叶种和小叶种菜籽在下察隅区日马乡播种,最后竟

《藏族茶文化概论(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758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