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满蒙联姻
一
清代的满蒙联姻与汉唐“和亲”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制度性。清朝皇帝掌握着皇室及宗室王公子女的婚配权,以指婚的形式决定他(她)们的婚姻。皇子皇孙及宗室王公子弟的婚配,是由皇帝(皇帝幼小、垂帘听政时则由太后)从八旗中选出的“秀女”指配,有时也择取蒙古王公的女儿拴婚。皇女、皇孙女及宗室王公的女儿,则由皇帝(或太后)择取八旗及蒙古王公的适龄俊秀子弟,指配聘嫁。满族帝王之家的这种指婚制,从清入关前一直实行到清末。乾隆以后,由于皇族人口的大量繁衍,需指婚的人太多,因而把指婚的范围缩小到近支宗室,即当朝皇帝之皇祖派衍下的各辈及龄子女。自乾隆起,指婚制度也进一步完善、正规,尤其是对皇族女儿格格的指嫁,每年年底,管理皇族事务的宗人府都要将皇族中正值婚龄的格格开列报告给皇帝,由皇帝指嫁与蒙古王公子弟或八旗旗人子弟。针对有些宗室王公不愿将女儿远嫁蒙古的现象,当时的指婚蒙古甚至带有强制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于有的亲王、郡王将女儿隐匿不报,提前私聘与京城旗人,宗人府获知后上报,乾隆帝专门发布谕旨,令将私嫁女儿的亲郡王罚俸一年,并且强调:“嗣后凡亲王郡王之格格,俱遵照旧例,侯朕旨指给蒙古台吉等。其间或有因原系姻亲熟视蒙古等,情愿自行许给,尚属可行,伊等可自行定议奏闻。其不行奏闻而私行许聘京师旗人者,著永远禁止!①”可见,根本目的是为了与蒙古联姻,只要是将女儿嫁与蒙古王公贵族之家,私聘也可,指婚,不过是实现政治联姻的手段。
指婚制,保障了满族皇家与蒙古各部领主王公贵族持续性的长期联姻,总计入关前后的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 586次(以下通婚次数及具体联姻人、事,均据档案、《玉牒》,为节省篇幅,不—一标明出处),入关前联姻的32年间,为84次,入关后的268年间,为502次。这总计586次的通婚,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达430名,其中入关前27名,入关后403名。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关前57名,入关后99名。出嫁公主、格格的人数以乾隆朝最多,遣嫁也最频繁,乾隆60年间,嫁与蒙古的皇家女儿多达179人②,平均每年出嫁3人,最多的年份为乾隆四十四年(1777年),出嫁8人,这与当时乾隆皇帝严格地执行指婚蒙古的制度有一定关系。
二
清廷联姻的蒙古部落主要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套阿拉善蒙古。下文分别介绍。
(一)漠南蒙古。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所联姻的部落主要有:
科尔沁部,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清朝,该部属哲里木盟。该部与清廷联姻最频繁、人数最多的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左翼后旗,入关前后,清皇室共有8位公主(包括皇室抚养宗王之女所封的公主)出嫁这两旗。其中嘉庆皇帝第三女庄敬公主嫁与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扎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二人长住京城。索特纳木多布斋死于道光五年(1825年),因无子嗣,道光皇帝特选其族径为嗣子,继承扎萨克郡王,这位嗣子便是一代名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因此也成了道光皇帝的外甥,后来的咸丰皇帝则与增格林沁是表兄弟关系。僧格林沁也长住京城,道光八年(1828年),裕郡王府相中了这位青年郡王,将格格出嫁给他,所以僧格林沁也是皇家额驸,他的岳父是康熙帝皇兄裕亲王福全的五世孙文和。
喀喇沁部,是乾隆以后与清皇家联姻人数最多的部落。喀喇沁部在清代属卓索图盟,在今辽宁省西部的建昌、凌源及其西北一带。该部在康熙中期以前与清皇族通婚的人次并不多,自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将其第五大端静公主遣嫁该部札萨克郡王札什之子噶尔藏后,通婚渐趋频繁。至乾隆朝,仅这一朝的60年间,满族皇家就嫁与该部41名宗女,跃居诸联姻蒙古部落之首。此后至清末、该部一直是与清皇家通婚的第一大部落。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道光帝还与该部右翼旗的札萨克郡王色伯克多尔济结成儿女亲家,命皇五子惇郡王奕宗娶色伯克多尔济之女为嫡福晋③。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肃亲王府的格格善坤即肃亲王善耆的妹妹,又嫁给了色伯克多尔济的孙子贡桑诺尔布,贡桑诺尔布是光绪末年民国初年政治舞台上颇有影响的风云人物。
敖汉部,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东部及东北一带,清代时属于昭乌达盟。入关前的天聪朝,后金汗皇太极的长女(后封固伦公主)便嫁给了该部的台吉班第,班第后来爵封郡王,为领旗札萨克,他的两个儿子温布、鄂齐尔也都娶皇家郡主。敖汉部在清前中期也是与情皇家通婚次数较多的部落,乾隆朝娶皇家女达34人,仅次于喀喇沁部。
联姻次数较多的漠南蒙古部落还有:巴林部、土默特部、奈曼部、翁牛特部。其他曾与清皇家有过联姻关系的漠南蒙古部落有:巴岳特部、翁吉刺特部、札鲁特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阿鲁科尔沁部、察哈尔部、四子部、浩齐特部,乌珠穆沁部、苏尼特部、阿巴该部、鄂尔多斯部。
(二)漠北蒙古。漠北
《清朝的满蒙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