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


的时期。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匈奴传》中已经作了确切的说明。这条长城的修筑是在秦拔义渠二十五城和诈杀义渠戎王于甘泉之后。秦拔义渠二十五城是在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13。而诈杀义渠戎王,未见具体记载的年月,与此事有关的宣太后薨于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14。则建筑这条长城,至迟不应晚到这一年。义渠的所在地,据《据地志》的解释,乃在唐时的宁州和庆州,也就是秦时的北地郡15。唐时宁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庆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这条长城就由今庆阳之北向今陕西省境内伸延。当时上郡治所,如前所说,已经迁徙到今榆林县南,这条长城也就由今榆林县北向东北伸延。这条长城还有一支曲折伸延到肤施县西,显示出对于上郡治所的掩护16,也说明了上郡治所之北就是匈奴游牧的场所。具体说来,当时上郡之北还应是林胡的土地,而林胡则是匈奴的一个支派。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版图扩大,另筑新的长城,这条长城因而也就失去其原来的作用。可是到了西汉初年,由于匈奴势力又复强大,南侵到了故河南塞。所谓故河南塞,就是秦昭襄王时所筑的长城。汉初人说到故河南塞,就不免涉及朝那、肤施17。肤施为上郡治所,已见前文。朝那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为什么对这个地方多所注意?一来是两地之间的长城大部分建筑在横山山脉之上。这两地恰在横山山脉的东西两端,山下平川自较山上易可受到匈奴的进攻;再则是这两个地方控制着经过长城的两条军事通道南下的要津。横山山脉横亘于今陕西省的北部,是阴山山脉以南横亘东西的大山,也是作为王朝都城的关中的屏障,足以阻遏匈奴南下的侵扰。长城建筑在横山之上,当更能增加其屏障的作用。可是横山山脉两侧的两条通道,却难保不为匈奴所利用,由之南下直入关中。战国时期,史籍简略,不易稽考。西汉初年就曾不止一次地见于记载。文帝时就有过两次严重的侵扰。一次在文帝的三年(公元前177年)。这时匈奴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汉朝因而就派遣当时的丞相灌婴到高奴去堵截征讨18。高奴在今延安市,位于上郡的后方。过了几年,到文帝的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又由朝那南侵,入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遂至彭阳(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候骑竟然达到雍和甘泉。雍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已近于都城长安。甘泉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为当时王朝决定大政方针的所在。这样严重的情况,遂使汉朝不能不调遣军队,驻到都城周围,以作防备。稍后匈奴再入上郡,因而又在都城附近屯驻重兵19。
  以这两条长城相较量,上郡塞自然是相当短促了。如前所说,建筑上郡塞时,在这里只是秦赵两国南北的对立,中间插入了魏国。直到雕阴战后,秦国疆土向北扩展,对立的情况才有明显的转变。西北方面本以义渠戎为最强大,可是后来义渠还是为秦国所灭。自上郡治所北移,义渠灭亡之后,秦国和匈奴有了更多的接触,因而就不能不在上郡塞北再筑一条新的长城。新长城筑成后,不要说秦国的当时,就在汉初也得到很大的好处。如果没有这条长城,匈奴的骑兵由肤施之北向南进攻,一日一夜就可达到长安城下,这样的严重形势是自来所少有的21。

  三 秦汉两代横亘于北陲的长城和当时南北对立局面的关系

  秦汉两代皆曾于其北陲建筑长城。秦祚短促,汉朝承其旧基。
  所筑的长城乃是为了防御匈奴南下牧马。匈奴如果南下牧马,都城长安也难得安宁。
  秦长城由临洮至于辽东,中间循着阴山山脉东行。虽说是防御匈奴,其西部临洮至黄河西侧今乌鞘岭下一段之西,却是氐羌游牧的场所,其东部造阳(今河北省独石口附近)至辽东一段之北,又是东胡出没的地区。作为防御匈奴南下牧马的长城,其实只是阴山山脉及其附近东西的一些段落。汉循秦规而稍有改变的仅是令居以西的部分,令居以东概因秦旧,而少有增损。其时的氐羌群处于祁连山之南,和令居以西的无涉。这是说汉时防匈奴的地区远较秦时为广大。虽然地区有所扩展,其重点所在仍是阴山山脉及其附近东西的一部分。
  秦汉时建筑在阴山山脉上的长城,和战国时秦昭襄王建筑于陇西、北地、上郡边地的长城迥然不同,特别是和汉时人所说的朝那、肤施间的故河南塞一段更是大相悬殊。故河南塞如前所说,乃是建筑在今横山山脉之上。今横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相距达几千里,这显示着秦汉时的疆界较之战国时的秦国大有扩展。还应该指出,今横山山脉之南,当时还是一个富有马、牛、羊、旃、裘、筋角的地区22。经过当时的移民实边,成为半农半牧地区。今横山山脉和阴山山脉之间也是一个可农可牧地区。从事农耕的民族据有其地,自是有利于防守,至少戍边军士的粮饷可以就地生产一部分,借以减少由内地的运输。秦始皇最初取得河南地时,虽已经实行徙民实边的策略,由于还是创始,边庭的军糈仍须取之于内地,最远竟然征发到东海之滨的黄、腄(今山东省黄县和福山县)、琅邪(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南)负海之郡23,使其国力不胜负荷。
  汉时重新取得这里的土地,继续徙民实边,边地人口不断增多,力量当然较前雄厚。同样的守边,阴山山脉的高耸绵广,远较今横山山脉有利。至于阴山山脉以北,那就完全是游牧地区,从事农耕的民族是不易久居其地的。反过来说,如果匈奴占据阴山山脉以南的河南地,这个肥沃的地区既有利于牧牛放马,匈奴就可以借之调整其实力,待到秋高马肥时,长驱向南,肆行侵扰。应该指出,阴山山脉上的长城和故河南塞有一点是相仿佛的,就是都位于当时的都城咸阳和长安的正北方。匈奴若由这里向南进攻,路途较为捷近,威胁就更为巨大。秦时历年短促,匈奴被逐出河南地后,一时尚无力再振干戈。西汉前期则不然,自秦末失去了河南地,只好防守故河南塞。匈奴一再冲破故河南塞,不断向南骚扰,汉朝王室就不免为之旰食。为了减少长安所受的威胁,汉朝就不能不追踪秦始皇,扩展其版图使之早日越过河南地,达到阴山山脉之上。直至卫青北征,收复了河南地,设置了朔方郡(治所在今杭锦旗西北黄河南岸),汉室才稍放下心来。汉武帝为此颁布了诏书,说是匈奴“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诗》不云乎,‘薄伐严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其喜悦的心情,可以说直透纸背。由于五原、朔方两郡正当都城长安之北,虽然修筑了长城,匈奴还是想伺机由这里南侵的。就在修筑长城之后,匈奴还曾先后骚扰五原四次,分别在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征和二年和三年(公元前91年和90年),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6年),也曾侵犯过朔方郡,却都未能深入,只是杀害沿边一些居民,显得长城在这里已有了很重要的作用。
  汉武帝时所筑的令居以西的长城,是秦汉两代最大的差异处。
  秦始皇时蒙恬北征,全力倾注在阴山及河南地,初未一涉及到河西一隅。武帝时,浑邪王降附,这里才列入版图。匈奴却未忘情于其故土,而停止其侵扰。如果匈奴在这里得逞,它一可以截断汉人经营西域的道路,二可以和其南的氐羌相勾结,使西陲为之不安。
  汉已取得河西地,就不能不在这里赓续秦始皇的业绩,使长城再向西北伸延。虽有这样的设置,似还不能完全杜绝匈奴的诡计。这是因为合黎山和焉支山下本来就有些富于水草的通谷,匈奴是可以乘间逾越的。后来,赵充国经营湟中(今青海省湟水流域)时,就曾一再以此为言24,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一点后文还将再作评论。
  这里还可以顺便论述汉时建筑外城的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783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