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


原因及其所取得的效果。外城的建筑是为了适应汉和匈奴之间的变化。汉初,匈奴左方诸王将居东方,直上谷(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由于汉朝的强大,卫青、霍去病等不断征讨,匈奴远遁,幕南无王庭。后来匈奴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直酒泉(治所在今甘肃省酒泉县)、敦煌郡。这是匈奴儿单于初即位时事。儿单于即位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25。匈奴国力既西移,两年后汉朝始筑光禄塞。光禄塞筑成后,五原、朔方还是不断受到匈奴的侵扰,不过究竟是比以前少了,至于张掖、酒泉所受的侵扰就更为稀少了。
  侯应在论边事时,还曾经说过:“前已罢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是什么时候罢去的,侯应自己也未作说明,也许是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降附以后的事。呼韩邪单于的降附,北陲边塞顿告静谧,边备可能就会稍事放松。

  四 东汉时南北对立局面的变化及部分长城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秦汉时对于长城的建筑和防守是很费力量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却也未能完全阻遏住匈奴的断续进扰,就在卫青、霍去病先后北征时还是如此。直到汉宣帝时呼韩邪单于的降附,才大体安定下来。东汉时,南北匈奴自相争执,南匈奴单于降汉,入居于西河郡美稷(西河郡治所本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南,后移至今山西省离石县,美稷在今准格尔旗西北),其部下侯王也相随内徙,分别居处在北地(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朔方(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北)、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定襄(治所在今山西省左云县西)、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代郡(治所在今山西省阳高县)26。这就是当时所谓的沿边八郡。这些匈奴人的迁入,据说是为郡县耳目,帮助防御北匈奴。这是说南北对立的局面有了新的变化。入居塞内的南匈奴虽说是帮助汉朝防御北匈奴,却也并不是说永远没有是非。就是偶有一些不协调之处,由于是在塞内发生的,长城就显得没有什么作用了。能够使长城依然发挥作用的,乃是北匈奴还需要防备。经过窦宪北征,北匈奴溃不成军,其单于逃遁不知所至。北匈奴败亡后,在其东方的鲜卑逐渐移徙,寝假居其故地。鲜卑初至,尚未像北匈奴那样,成为一方大患,因而似未引起汉廷的过分重视。
  南匈奴的降附,长城的作用相应有了变化,甚至北陲的形势,也和以前有所不同。要了解此中曲折,还须从汉武帝时说起。汉武帝时,由于北陲版图的扩张,建立了一些新的郡县,并由内地迁徙人口以相充实,同时还规定边地的人口不许返回内地。这样的规定到东汉时还依然有效27。可是揆诸实际情况,却并不一定都如此。由于南匈奴的徙居到沿边八郡,这八郡的户口就显得比以前有所减少。这就和匈奴的内徙不能毫无关系。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这八郡中按各郡所属的县数平均的户口数,五原郡每县的户数和北地郡每县的口数都算是最少的,五原郡每县平均犹有2458户,北地郡每县平均也有11089口,可是到了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04年),平均每县户和口最少的郡却要数到朔方郡。这一郡每县平均才有361户,1307口。其他各郡较之朔方郡似乎稍好一点,可是论起每县平均户数来,都比不上西汉的数字(见表1、表2)28。当然边地人口的减少,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不过这至少还应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再后到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当政的时候,就颁布了一项诏令,省去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29。这当然不包括这几郡中的匈奴人口。边地人口稀少若此,长城怎么还能起到作用。曹魏初年,又徙新兴郡于句注山南,岭北诸地也就完全弃掉30,这就更说不上长城了。

表1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沿边八郡户口及各郡每县平均户口表

(县平均户口数后的号码为户或口由少到多的次序)

郡名

户数

口数

县数

县平均户数

县平均口数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783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