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正文

挪用公款


违反有关公款管理的规章制度,二是故意违反有关公款使用的规章制度,未经合法批准、许可。

  2、挪用的本意,是指公款私用、移用、占用、借用。行为目的是为了使用,而非占有公款。其中,行为的目的包括:

  (1)挪用公款(第2页)归个人使用;

  (2)挪用公款(第2页)进行非法活动;

  (3)挪用公款(第2页)进行营利活动。

  3、挪用并不侵吞公款,而是准备归还,具有擅自借用的特性。即便挪用后而不能归还,也不是出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占有,而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原因造成的。

  因此,司法实践中,在认定挪用公款(第2页)罪的主观方面时,可把握以下几点:是否明知是公款;是否故意非法使用;是否只是想暂时挪用;是否准备以后归还。当挪用人与使用人不一致时,如果挪用人不知使用人利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时,只能根据挪用人的明知内容,按照挪用公款(第2页)进行营利或挪用公款(第2页)归个人使用处罚。如果挪用人知道使用人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则按挪用公款(第2页)进行非法活动处罚;如果挪用人开始作案后,主观故意由暂时挪用发展为非法永久占为己有时,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真的具有非法永久占有公款的目的,也无论这种占有是否已客观存在,只要超过三个月未还的,就按挪用公款(第2页)罪论处,而不按贪污罪或侵占罪处罚。因此,挪用公款(第2页)罪与贪污罪、侵占罪在行为人犯意发展过程中是不同的:挪用公款(第2页)罪开始为使用公款,后来可能发展为占有:而贪污罪、侵占罪却始终贯穿占有公款的目的。

  二、认定

  (一)区分挪用公款(第2页)罪与非罪的界限

  首先,并非所有的挪用公款(第2页)行为都构成犯罪。因此,认定挪用公款(第2页)罪与非罪界限的关键,是看该挪用公款(第2页)行为,是否属于法定的挪用公款(第2页)罪范围。具体来说,是看该行为是否属于下列法定的挪用公款(第2页)而构成犯罪的行为范围,除此范围之外的其他挪用公款(第2页)行为,应视为挪用公款(第2页)的一般违法行为。下列挪用公款(第2页)行为属于构成挪用公款(第2页)罪的行为:

  1、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2、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3、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第2页)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第2页)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第2页)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4、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行为。

  其次,在认定某一挪用公款(第2页)行为,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第2页)罪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1、考察行为人是否属于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本法第93条所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范围。如果缺少上述三个条件之一,该行为人也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第2页)罪的主体。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确认。

  2、考察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挪用公款(第2页)行为,挪用公款(第2页)的行为是否属于依法从事公务过程中实施的。

  3、考察挪用公款(第2页)的行为,是否具有三性。即从事非法活动性、进行营利活动性和超过三个月未还性。

  4、考察所挪用的款项是否属于公款范围。这里的公款作广义解释,既包括货币,也包括有价证券和特定款物。

  5、对于营利型、未退还型的挪用行为而言,还要考察被挪用的公款数额是否属于数额较大,即一万元至三万元范围。其中,公款数额不包括挪用时至案发前所生的利息;营利的多少并不影响对营利目的的认定;案发后行为人是否积极退还公款,并不影响对挪用公款(第2页)罪的认定,但退赃行为可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6、对于非法活动型挪用公款(第2页)行为而言,没有数额、时间上的限制。同时,非法活动泛指一切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命令和规章的活动,不管该非法活动是否完成,只要行为人把所挪用的公款用于从事非法活动时,即视为非法活动型挪用公款(第2页)行为。

  7、挪用公款(第2页)罪的挪用人与使用人,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但并不影响对挪用人犯罪的认定。

  总之,在认定挪用公款(第2页)罪与非罪时,一看该行为是否属于法定挪用公款(第2页)罪范围;二看该行为是否符合挪用公款(第2页)罪的构成要件。

  (二)挪用公款(第2页)罪未遂的认定

  挪用公款(第2页)罪作为结果犯,同样存在未遂问题。

  根据本法第23条规定,挪用公款(第2页)罪的未遂问题,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虽其已着手实施挪用公款(第2页)犯罪行为,但尚未能将公款挪出。对此,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

  二是行为人已将公款挪出,但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尚未使用,这种挪而未用的行为,实际上已经侵害公款的所有权,因此,应比照挪用公款(第2页)罪既遂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挪用公款(第2页)与拆借资金的认定

  拆借资金与挪用公款(第2页),作为两种对公款的处置方式,在认定两者的界限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概念上的区别。前者是指银行或企业之间相互融通短期资金的一种借贷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合法行为;而后者是将原定用于某方面的公款移作他用的行为,它侵犯了公共财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2、行为方式上的区别。前者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是经有权出借的人同意,并通过合法手续,如拆借协议、贷款合同,这是民事法律关系上的债权关系;而后者是行为人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私自将公款挪用,使国家或集体对公款失去控制,具有行为上的隐蔽性和手段上的违法性。

  3、从社会危害性上看。前者是一种融通资金的行为,它为解决公司、企业生产、流通资金暂时短缺起积极作用。如违反有关规定则是一种违规违纪行为;而后者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

中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干扰和破坏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4、对那些以拆借资金为名,逃避信贷规模控制和监督制度的非法拆借行为,情节严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单位主管人员和经办人员,应以挪用公款(第2页)罪论处。

  5、认定拆借行为是否合法,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第2页)罪,既要根据国家有关拆借行为的金融法律、法规、规定,也要根据本法第185条、第272条和本条规定进行确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1995年5月10日)第46条规定:“同业拆借,应当遵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期限,拆借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四个月。禁止利用拆入资金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或者用于投资。拆出资金限于交足存款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和归还中国人民银行到期贷款之后的闲置资金。拆入资金用于弥补票据结算,联行汇差头寸的不足和解决临时性周转资金的需要。”这一规定,是认定银行间拆借资金是否合法的最直接根据。

  (四)挪用公款(第2页)与借贷公款的认定

  借贷公款是一种合法的借贷行为。单位与单位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只要办理了必要的借款手续(借款合同),符合法律、法规政策规定,都可以相互借用款项。其特点在于:一是合法,二是自愿,三是用途合法。这三点,正是挪用公款(第2页)所不具有的,但其却具有未经合法批准,擅自动用公款的特征。故挪用者与公款所有者之间不存在合法的借贷关系。

  所谓借贷公款行为,是指单位负责人或经管财务人员,批准、决定将公款借贷给个人使用的行为。借贷,实际上就是放贷,是一种金融信贷行为。根据我国财经金融管理规定,非金融部门未经国家批准是不能进行信贷活动的。借贷行为违反了财经管理制度,是一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因而具有行政违法性。但是,我国并未设立借贷公款罪,借贷行为是否具有刑事违法性,法律没有规定。所以,将借贷行为归为挪用,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借贷行

挪用公款(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783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经济法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