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上)
八 阴山和贺兰山之间秦汉王朝的疆界及当地长城的走向
一般说来,长城都应是建筑在防御的一方自己的土地上。可是有些舆图的制作,所显现的并非就是如此。前面说过,秦始皇的长城曾经建筑到当时的令居县,自汉令居县至于阴山西高阙间的一段,由于尚未有遗址的发现,论述者多未能肯定其具体所在。
秦始皇的长城如此,汉长城就依据秦始皇长城的旧规而未再事改筑。在这一段中,同样也不能易举其确实位置。但不能因此而谓秦汉两代这里就没有长城。这些舆图没有在这里标志着长城,还可以说是慎重。可是对于这里的疆域界线却不是把贺兰山和阴山及其附近的地区联系到一块,却改而向内凹进。在赢秦的图上,凹到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西南部58,在西汉和东汉两代图上,凹的更为深入,不仅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方面较之秦时为广大,而且还把今陕西省定边、吴旗等县的洛河和马莲河的上源都包括进去。有的明白标志着这里是塞外,当然是说这里本是匈奴的土地59;有的则显示着这里是汉和匈奴共有之地,如何共有却没有说得清楚60。如果秦汉时的长城确在汉令居县及阴山之间,则如所标志,长城之内即已有匈奴的土地,如何能发挥出长城有利于防御的作用?如果不承认当时的长城确在汉令居县及阴山之间,而且如果确有长城的话,则如所标志,长城当随所标志的疆域界线,曲曲折折蜿蜒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西南及今陕西省定边、吴旗各县境内。应该说:这是不可能的!秦汉时期如何能有这样的国界?也如何能有这样的长城61?就是有了这样长城,对于当时防御外来的入侵者,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这真是匪夷所思了。
九 汉武帝时所筑的外城
西汉后期元帝时,侯应论北边事,曾经回顾武帝时筑长城的盛绩,他说:“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按指阴山),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62。在侯应这段话中,始见外城的名称。既然以外城为名。自是对内城而言。当时别无内城,所指的当是经过阴山,西起敦煌,东至辽东的长城。武帝时曾经在塞外筑过城障,那是太(以下缺)
注释:
1.据在洛阳出土的氏编钟。其铭文中已有“入(立长)城,先会于平阴”的字句。(立长)城即长城。这是指齐长城而言,考古学者谓此钟为周灵王时器,则春秋时期,齐国早已有了长城了。
2.春秋时期,秦国曾迁都于栎阳,在今陕西临潼县渭水北北屯,战国时期迁都于咸阳(今咸阳市东),秦王朝亦都于咸阳。汉时都长安,在今西安市西北,北周仍依汉时旧规。隋时另建长安城,就在今西安市。
3.战国时期,魏国初都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惠王时迁都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赵国初都于中牟(今河南省汤阴县),敬侯时迁都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北魏初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道武帝时还都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孝文帝时又迁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金源初都于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海陵王时迁都大兴(今北京市),宣宗又迁于开封(今河南开封市)。明初都于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成祖迁都于北京(今北京市)。其初北京尚称行在,后来才确定为都城。
4.《史记》卷一五《六国表》。
5.拙著《河山集三集·洛河右岸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的探索》,人民出版社,1988年。
6.拙著《河山集二集·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三联书店,1981年。
7.《史记》卷五《秦本纪》
8.《史记》卷一五《六国表》。郑于秦武公时已设为县,其地在今陕西华县。
9.张筱衡《梁惠王西河长城考》,《人文杂志》1958年第6期。
10.拙著《河山集二集·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
11.《春秋》文公二年。或据《史记》卷五《秦本纪》所载文公初为鄜畤和徐广对于鄜的解释,以鄜在今陕西省洛川县东南。若果如此,则秦国的土地当早已在彭衙之北。惟此说乃徐广的误证,不得以之为依据。东周初年,秦文公始居于湃渭之会,何能远至今洛川县作鄜畤?此说非是。当依《正义》所引《括地志》之说,鄜畤乃在雍县南三畤原上,雍县今为陕西省凤翔县。
12.《左传》桓公九年。
13.《左传》僖公十九年。
14.《左传》文公十年。
15.《韩非子》卷九《内储说上篇》。
16.《战国策》卷一二《齐策五·苏秦说闵王间》。
17.雕阴之战,《史记》卷五《秦本纪》,卷一五《六国表》,卷四四《魏世家》皆有记载,可知为当时一次重大战争。
18.拙著《河山集二集·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河山集四集·再论关中东部战国时期秦魏诸长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9.《水经·河水注》。
20.《史记》卷四三《赵世家》。
21.《元和郡县图志》卷三《鄜州》。
22.拙著《河山集二集·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
23.《史记》卷一一○《匈奴传》。
24.拙著《河山集二集·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
25.《史记》卷一一○《匈奴传》。
26.说高阙在今石兰计山口的人不少,这和《水经·河水注》所说的不尽相同。盖山林、陆思贤《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刊内蒙古文物资料)说:阴山上的长城由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向西,每个山口里都有长城遗迹,此下备举了16个山口,其中无石兰计山口,不佞亦曾去过石兰计山口,未见到长城遗迹,亦不似《水经注》所说的双阙高耸的形势。
27.盖山林、陆思贤《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两狼山口在今临河县东北约40公里处。
28.盖山林、陆思贤《阴山南麓的赵长城》,《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刊《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29.《水经·河水注》:“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跋涉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
30.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辑。
31.县始设于春秋之时,其时楚国灭陈,即以为县,见《左传》宣公十一年。其后赵简子攻范氏中行氏,其誓辞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则县尚大于郡,见《左传》哀公二年。赵武灵王时,诸国设县已多,犹非过小。
32.不佞别撰有《郦道元与其《水经注》中说的高阙》(署名苏沧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辑,这里不再作更多论证。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