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5、5地球的运动(2课时)
(10)组织学生在同一天或同一周时间内的上午、中午和下午,观察记录同一地方同一物体(可选择学校的升旗杆或建筑物)在阳光照射下的影长。具体化方法:可在早上、中午和下午在物体的影子下做好记号,再测量影子点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并进行相互的比较,从中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对地面得到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在实地观察中可以得出,正午是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中午物体影子短,太阳高度角大,倾斜角度小,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比较多,气温相对比早上、下午要高。早上、下午物体影子长,太阳高度角较小,倾斜角度较大,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比较少,气温比较低。
《第一册 5、5地球的运动(2课时)(第7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7973.html
参考资料
回归年 又称季节年,即春夏秋冬递变的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走完轨道全程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其长度为365.2422平太阳日(365日5时48分46秒).在一回归年期间,恰好太阳两次直射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故取名回归年.回归年又叫太阳年。全球各地昼夜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都是以回归年为周期,阳历和阴阳历的历年安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也是以回归年为依据。
恒星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地心从天空中的某一位置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又回到原来出发的同一位置所需时间间隔,叫恒星年。其长度是365.25636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9.5秒)。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只有在天文学上使用。
—摘自《地理学词典》
(曹省之)《第一册 5、5地球的运动(2课时)(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