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商周时期,麦子已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甲骨文中有“来”字,《诗经》中也多次提到“麦”。春秋时期,麦已是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了,分不清大豆和小麦会被人笑话。据《左传》的记载,在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当时都有小麦生产。1955年,在安徽亳县钓鱼台遗址发现碳化麦子,属于春秋时期的遗物。还有迹象表明,当时的麦子种植可能主要集中于城近郊区。
麦子虽然自西而来,但汉代以前麦的主产区却是在东方,即黄河下游地区。自战国开始,主产区开始由黄河下游向中游扩展,汉代又进一步向西、向南扩展。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在关中地区广泛种植冬小麦。西汉时期两个著名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都曾在关中地区教人种麦。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出土了麦粒。
经过汉代的大力推广,麦子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提高了,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上升了,并成为重要的战备物资,这在汉末和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中突显出来。麦子成为战争的导向。麦子没有收成之前,不出兵;东汉初年,光武帝以“军资未充,故须后麦”为由,拒绝带兵亲征,增援朱浮,结果城中朱浮守军弹尽粮尽,人相食。曹操将盛产麦子的兖州定为战略大后方。而把敌方的小麦产地成为进攻目标。曹操在攻打张鲁时,就向百姓征调麦子作为军粮,而在攻打袁尚时,曾“追至邺,收其麦”。
晋代麦子的种植面积扩大。麦子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又有所提高,麦子的收成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有几年,曾出现“无麦禾,天下大饥”的记载。史书有关麦灾的记载也显着增加。受害的地区包括黄淮流域的许多郡县,反映当时麦子的栽培区域的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麦作的也是在此时兴起的。汉以前江南没有小麦种植,三国时吴国孙权曾经用饼来招待蜀国的使者费祎。这是目前所知江南有面食最早的记载。但这并不意味着麦作在江南的兴起。有学者认为,邺宫中所食面食麦子可能来自淮南。江南麦作的开始时间定在吴末西晋时期。永嘉南渡之后,更促进了麦作在江南的发展。
唐代麦子的种植区域扩大,许多州郡都有种麦的记载,甚至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麦的种植,如 广西、云南,在云南还出现了稻麦两熟的最早记载。麦子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征收对象。这在两税法中得到体现。唐人在提到粮食作物时往往以“粟、麦”次序排列。说明麦的地位已仅次于粟。
但这主要是指北方的情况,就南方地区而言,虽然自六朝以后,麦作得以发展,但真正达到高潮是在南宋。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麦子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当时人用“极目不减淮北”来形容。可见其盛况空前。
明代末年中国北方人一半的口粮来自麦子。麦子在中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确立。
在麦作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麦食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很长时间以来,特别是在南方人们一直认为麦是有毒的,不宜多食,否则生病。但随着麦作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有毒论为有益论所代替,唐宋以后的许多本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观念的改变是麦作发展的结果,也有利于麦作的进一步发展。
3、麦作的本土化历程也是本土原有物种的淘汰过程
所谓“淘汰”,并不是说,原有的粮食作物已经退出了生产,也不是说它们的总产量减少,而只是说它们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的下降,甚至是退出了粮食作物的范畴。中国是农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农业发明之初,当时种植的作物可能很多,故有“百谷”之称。以后又出现了“九谷”、“八谷”、“六谷”、“五谷”、“四谷”的说法,其中,“五谷”最为流行。
时代
位置
原文
出处
商周
8/8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诗·七月
战国
9/9
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
周礼郑注
战国末
4/6
禾稻黍麦菽麻
吕氏春秋·审时
汉代
5/9
禾秫稻黍麦子大麦大豆小豆麻
氾胜之书
南北朝
8/14
谷(稷粟)黍穄粱秫大豆小豆麻麻子大麦子水稻旱稻胡麻瓜瓠芋
齐民要术
唐
1/3
大麦子粟稻
四时纂要
元
4/14
粟水稻旱稻大麦子黍穄粱秫大豆小豆豌豆荞麦薥黍胡麻麻子
王祯农书·谷谱
明
2/8
稻麦黍稷粱粟麻菽
天工开物·乃粒
起初麦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并不靠前,后来却是一谷之下,百谷之上。而当麦的地位节节攀升的时候,其它一些作物却纷纷退出粮食作物行列。
先说麻。指的是大麻。麻在中国栽培比麦子还早,麻杆上的韧皮是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它的籽实,古代称为苴,一度是重要的粮食之一,也因此称为“谷”。“九月叔苴……食我农夫。”从《诗经》“禾麻菽麦”这样的排序来看,它的地位仅次于禾(粟),而居菽、麦之上。然而,麻却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退出谷物的行列。九谷、六谷中还必有麻、五谷中已是可有可无、到四谷时就已排不上它了。虽然后世一些农书,如,《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提到了麻的栽培,部分原因是因为麻是一种重要的纤维作物。可是到了明代时,人们已不知五谷中的麻为何物,宋应星认为五谷之麻,要么是消失了,要么就是大豆或小米的另一种称呼,可能是名字搞错了。
菽,即大豆。它的特点是容易栽培,且豆可当饭叶可作菜,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在北方成为仅次于谷子(小米)的重要的粮食。然而,这样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后来却慢慢地退出了主食的行列。而仅仅是作为蔬菜,或其它一些副食品。
九谷或六谷中的苽(又称雕胡、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所结的子粒。这种水生植物就是现在所说的茭白。到五谷或四谷时已不见其踪影,特别到了宋代以后,人们只知有作蔬菜食用的茭白,不知有作主食的苽米,成了“被遗忘的谷物”。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