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
导学提纲:
1、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结合手边的资料查找并了解有关郑愁予的文学常识。
3、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的:
1、 结合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在理解诗歌的主题的基础上,体会作所抒发的思想和感情。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4、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诵读比赛,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4
教学设想:
1、 教法:
引导学生自查手边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本诗的背景。然后由教师示范朗读本诗,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再找学生以雨的身份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课后题1,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课后题2,让学生讨论并发表看法。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要求学生用新诗的形式写下来。
2、 学法:朗读体会,记忆背诵,模仿写作。
3、 课时设计: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给我们的话语。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初步领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 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15岁发表处女作《矿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有《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等诗集。他的较有名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三、朗读诗歌,同时正音正字。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试读交错进行,体会并明确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四、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华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请学生以“雨”的身份对诗歌内容进行复述并评议。然后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及热切期望。
五、巩固练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题一、二思考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朗读与背诵情况,争取达到熟练记忆背诵。
二、 自读诗文,理解并分析每一节诗歌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总结。
三、 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申明理由。
四、 讨论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好处。
明确:主要运用了“拟人”——亲切,便于抒情;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五、 再朗诵全诗,体会思想感情。
六、 课堂小结与迁移
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
要求:围绕“雪”来进行诗歌的写作。字数、行数不限。
提示:
1、 回忆下雪时你的心情和行动,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
2、 可以借用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3、 注意联想与想象。
4、 注意诗歌的压韵。
5、 农谚:“瑞雪兆丰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6、 下一节课,学生进行作品发布会。
《《雨说》》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8429.html
1、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结合手边的资料查找并了解有关郑愁予的文学常识。
3、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的:
1、 结合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在理解诗歌的主题的基础上,体会作所抒发的思想和感情。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4、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诵读比赛,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4
教学设想:
1、 教法:
引导学生自查手边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本诗的背景。然后由教师示范朗读本诗,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再找学生以雨的身份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课后题1,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课后题2,让学生讨论并发表看法。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要求学生用新诗的形式写下来。
2、 学法:朗读体会,记忆背诵,模仿写作。
3、 课时设计: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给我们的话语。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初步领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 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15岁发表处女作《矿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有《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等诗集。他的较有名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三、朗读诗歌,同时正音正字。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试读交错进行,体会并明确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四、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华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请学生以“雨”的身份对诗歌内容进行复述并评议。然后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及热切期望。
五、巩固练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题一、二思考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朗读与背诵情况,争取达到熟练记忆背诵。
二、 自读诗文,理解并分析每一节诗歌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总结。
三、 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申明理由。
四、 讨论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好处。
明确:主要运用了“拟人”——亲切,便于抒情;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五、 再朗诵全诗,体会思想感情。
六、 课堂小结与迁移
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
要求:围绕“雪”来进行诗歌的写作。字数、行数不限。
提示:
1、 回忆下雪时你的心情和行动,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
2、 可以借用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3、 注意联想与想象。
4、 注意诗歌的压韵。
5、 农谚:“瑞雪兆丰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6、 下一节课,学生进行作品发布会。
《《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