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姚黄——微型作家论
bsp; 讲所有他喜欢的神秘之物。
韩东是上世纪70年代著名作家方之的儿子。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他们之间在血缘上尽 管只有一代之隔,但在文学上却远不止这样的距离。他们是相差好几代的作家。如果说 他们之间在文学上有什么继承关系的话,那就是他们对细节的敏感与周全。当然,对文 学的共同的真诚是不言而喻的。方之喜欢用一种张力式的风格写作,比如他的《内奸》 ,就用一种轻喜剧的俏皮调式叙写命运悲剧,俏皮与怆痛之间的张力就很具震撼。韩东 的风格则沉静得多,有哲学风格,智慧闪烁。他也常用张力式写作,但他使用另一种张 力组合形式。比如他的《交叉跑动》,用一种极其肉欲的方式表达一种柏拉图式纯粹的 爱情。当然,韩东的主题与形式更具变化。他是个多面手,他所涉猎的题材有着他写诗 时的日常主义倾向,而他所开掘的主题则显示了他所受过的哲学训练。他最早引起人们 注意的小说《反标》,是关于语言的,关于语言在某个特定时刻所具有的扼杀力。他最 早引起争议的《障碍》,则是关于“爱情力学”的,在那个故事里,欲望成为法则本身 ,并成为“叙事法则”。
在读过《交叉跑动》之后不久我去了南京,在东南大学的一侧,我看到他小说里写到 的那座人行天桥,并想象了那次引发故事的车祸。我对韩东的身上互融交汇的敏感、睿 智有了更真切的理解。那时候,关于“断裂”的争论还在继续,韩东仍然在四面出击, 同时也在四面招架。不管怎么说,在反抗现行的文学秩序这一点上,60年代出生的一代 总是能取得共识。我不掩饰我对韩东的精神声援。尽管韩东一代的作家仍然不能全面地 代表60年代出生的一代,但我相信,在韩东这样的自由作家身上才可以看到中国文学所 能达到的自由状态。
陈染:另一扇打开的门
陈染在文学上的成长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她引起 我的注意是1988年,当时我读了她的后来改名叫《纸片儿》的一个中篇小说。那是一部 现代《聊斋》,它诡异的气息让人惊叹不已。我个人在阅读中十分注意作家的语言能力 ,而当时年轻的陈染便以丰润饱满的语感和娴熟轻灵的语言驾驭力,让人感觉到了她深 厚的艺术潜力。之后不久我读了她出道时的那些小说,是我所熟悉的刘索拉式的青春宣 泄,肆意张扬个性主义的启蒙语录。这些小说尽管没有达到刘索拉那样的周全与深刻, 但依然透着某种叙事睿智,以及属于陈染个人风格的充满氛围感的场景描述与情绪渲染 。90年代她再度引起我的注意时,她已然是引领风骚的一代才女,在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我之前没能预见到她日后在艺术取向上的巨大转捩。而今逆想,她早期个性主义的 写作主张,非现实或超现实的题材型态,只需适当的酝酿,便会绽出今日私语化的写作 风格与激进的性别立场。
陈染的长篇代表作《私人生活》第一次将性别场景深刻、全面地楔入当代中国的文学 语境中。《私人生活》不仅倡导了90年代盛行的“私人化”写作,倡导了以小叙事消解 大叙事的文学范式,更为重要的是:它倡导了文学中新历史主义形态,倡导了性别意识 形态,倡导了消解式的批判立场。《私人生活》所提供的女性经验,重要的不仅是它的 私秘性,更在于它的本真性,亦即它所提供的经验是不曾被某种强硬的男性意识形态所 改写过的,不曾被扭曲与他者化(other)的。这样,陈染很快就被批评界抬升到了“女 性主义”的理论高度。这种“抬升”某种程度上限定了她,但理论上的界定还是基本到 位的。陈染本人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一种“超性别写作”,但这种强调的实际意义同样也 被抬升到了与性别立场相关的“主义”的高度。因为,在90年代的中国,在全世界版本 不一的女性主义宣言里,写作本身被认为是女性救赎的途径之一,并在那些激情遄飞 、语不成调的理论表述中充满了本体意味。
这些陈染小说常作为范本被人提及:《私人生活》、《无处告别》、《破开》以及《 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以黛二与母亲、与情人、与朋友、与现代文明的紧张关系 ,提供了现代知识女性的某种绝境体验。《破开》则是以“姐妹情谊”(sister-hood) 消解传统男女二元的性别模式,是一种激进的性别立场,是直接面对“性政治”的文学 言说。《与往事干杯》在气质上与她早期的聊斋体小说一脉相承,将一个女人在不同时 空里与一对父子的爱情遭遇写得曲折有致,极富想象。在这个小说里,我们也能隐约感 觉到法国人杜拉斯式的风格类型,是一个借助通俗外壳(爱情、肉欲、奇遇、异国情调 等)包装的严肃小说。批评界在对陈染小说的评说中,“身体写作”这个概念已经浮出 水面。在日后的延伸中,出现了像卫慧和《上海宝贝》这样的“身体写作”的极致代表 ,恐怕陈染和我们一样始料不及。
陈染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辞了教职去了出版社。但任何一种体制性的生活方式对 敏感有加的陈染都是一种桎梏。她最后成为自由撰稿人。她生活相对封闭。在我的阅读 印象里,她是个自恋色彩颇重的女人。但她好研究人,她是一个国际性的精神分析学组 织的成员,中国作家中仅此一人。她的精神分析案例报告做得极其专业,并且她热衷此 道,搜集了大量此间材料。在《私人生活》中,对主人公倪拗拗在精神病院里的遭遇的 精确记述,显然得力于在精神分析学上的造诣。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今世界,经天 纬地式的作家已经消失了。但毫无疑问,像陈染这样拥有某种技巧的作家总能在文学的 汪洋里占据自己的岛渚。
池莉:生活秀
1987年,池莉在《上海文学》发表《烦恼人生》。这部屡遭退稿的小说,不意竟成为 一个小说流派的标志性作品,小说主人公印家厚则成为某种生存状态的代名词,而“烦 恼”则直接呼应了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命名。以往小说中司空见惯的价值理想、终极 关怀及种种宏大叙事,在《 《魏紫姚黄——微型作家论(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8744.html
韩东是上世纪70年代著名作家方之的儿子。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他们之间在血缘上尽 管只有一代之隔,但在文学上却远不止这样的距离。他们是相差好几代的作家。如果说 他们之间在文学上有什么继承关系的话,那就是他们对细节的敏感与周全。当然,对文 学的共同的真诚是不言而喻的。方之喜欢用一种张力式的风格写作,比如他的《内奸》 ,就用一种轻喜剧的俏皮调式叙写命运悲剧,俏皮与怆痛之间的张力就很具震撼。韩东 的风格则沉静得多,有哲学风格,智慧闪烁。他也常用张力式写作,但他使用另一种张 力组合形式。比如他的《交叉跑动》,用一种极其肉欲的方式表达一种柏拉图式纯粹的 爱情。当然,韩东的主题与形式更具变化。他是个多面手,他所涉猎的题材有着他写诗 时的日常主义倾向,而他所开掘的主题则显示了他所受过的哲学训练。他最早引起人们 注意的小说《反标》,是关于语言的,关于语言在某个特定时刻所具有的扼杀力。他最 早引起争议的《障碍》,则是关于“爱情力学”的,在那个故事里,欲望成为法则本身 ,并成为“叙事法则”。
在读过《交叉跑动》之后不久我去了南京,在东南大学的一侧,我看到他小说里写到 的那座人行天桥,并想象了那次引发故事的车祸。我对韩东的身上互融交汇的敏感、睿 智有了更真切的理解。那时候,关于“断裂”的争论还在继续,韩东仍然在四面出击, 同时也在四面招架。不管怎么说,在反抗现行的文学秩序这一点上,60年代出生的一代 总是能取得共识。我不掩饰我对韩东的精神声援。尽管韩东一代的作家仍然不能全面地 代表60年代出生的一代,但我相信,在韩东这样的自由作家身上才可以看到中国文学所 能达到的自由状态。
陈染:另一扇打开的门
陈染在文学上的成长代表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她引起 我的注意是1988年,当时我读了她的后来改名叫《纸片儿》的一个中篇小说。那是一部 现代《聊斋》,它诡异的气息让人惊叹不已。我个人在阅读中十分注意作家的语言能力 ,而当时年轻的陈染便以丰润饱满的语感和娴熟轻灵的语言驾驭力,让人感觉到了她深 厚的艺术潜力。之后不久我读了她出道时的那些小说,是我所熟悉的刘索拉式的青春宣 泄,肆意张扬个性主义的启蒙语录。这些小说尽管没有达到刘索拉那样的周全与深刻, 但依然透着某种叙事睿智,以及属于陈染个人风格的充满氛围感的场景描述与情绪渲染 。90年代她再度引起我的注意时,她已然是引领风骚的一代才女,在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我之前没能预见到她日后在艺术取向上的巨大转捩。而今逆想,她早期个性主义的 写作主张,非现实或超现实的题材型态,只需适当的酝酿,便会绽出今日私语化的写作 风格与激进的性别立场。
陈染的长篇代表作《私人生活》第一次将性别场景深刻、全面地楔入当代中国的文学 语境中。《私人生活》不仅倡导了90年代盛行的“私人化”写作,倡导了以小叙事消解 大叙事的文学范式,更为重要的是:它倡导了文学中新历史主义形态,倡导了性别意识 形态,倡导了消解式的批判立场。《私人生活》所提供的女性经验,重要的不仅是它的 私秘性,更在于它的本真性,亦即它所提供的经验是不曾被某种强硬的男性意识形态所 改写过的,不曾被扭曲与他者化(other)的。这样,陈染很快就被批评界抬升到了“女 性主义”的理论高度。这种“抬升”某种程度上限定了她,但理论上的界定还是基本到 位的。陈染本人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一种“超性别写作”,但这种强调的实际意义同样也 被抬升到了与性别立场相关的“主义”的高度。因为,在90年代的中国,在全世界版本 不一的女性主义宣言里,写作本身被认为是女性救赎的途径之一,并在那些激情遄飞 、语不成调的理论表述中充满了本体意味。
这些陈染小说常作为范本被人提及:《私人生活》、《无处告别》、《破开》以及《 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以黛二与母亲、与情人、与朋友、与现代文明的紧张关系 ,提供了现代知识女性的某种绝境体验。《破开》则是以“姐妹情谊”(sister-hood) 消解传统男女二元的性别模式,是一种激进的性别立场,是直接面对“性政治”的文学 言说。《与往事干杯》在气质上与她早期的聊斋体小说一脉相承,将一个女人在不同时 空里与一对父子的爱情遭遇写得曲折有致,极富想象。在这个小说里,我们也能隐约感 觉到法国人杜拉斯式的风格类型,是一个借助通俗外壳(爱情、肉欲、奇遇、异国情调 等)包装的严肃小说。批评界在对陈染小说的评说中,“身体写作”这个概念已经浮出 水面。在日后的延伸中,出现了像卫慧和《上海宝贝》这样的“身体写作”的极致代表 ,恐怕陈染和我们一样始料不及。
陈染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辞了教职去了出版社。但任何一种体制性的生活方式对 敏感有加的陈染都是一种桎梏。她最后成为自由撰稿人。她生活相对封闭。在我的阅读 印象里,她是个自恋色彩颇重的女人。但她好研究人,她是一个国际性的精神分析学组 织的成员,中国作家中仅此一人。她的精神分析案例报告做得极其专业,并且她热衷此 道,搜集了大量此间材料。在《私人生活》中,对主人公倪拗拗在精神病院里的遭遇的 精确记述,显然得力于在精神分析学上的造诣。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今世界,经天 纬地式的作家已经消失了。但毫无疑问,像陈染这样拥有某种技巧的作家总能在文学的 汪洋里占据自己的岛渚。
池莉:生活秀
1987年,池莉在《上海文学》发表《烦恼人生》。这部屡遭退稿的小说,不意竟成为 一个小说流派的标志性作品,小说主人公印家厚则成为某种生存状态的代名词,而“烦 恼”则直接呼应了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命名。以往小说中司空见惯的价值理想、终极 关怀及种种宏大叙事,在《 《魏紫姚黄——微型作家论(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