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毡帐诗”与唐朝社会的胡风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唐灭突厥之后,又有大批突厥入居内地,“其酋首至者,皆拜为将军、中郎将等官,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长安者数千家。”[57]突厥人的南下,将他们的生活习俗,包括居室文化带入了内地。突厥可汗颉利在长安被安置在太仆寺内,“颉利不室处,常设穹庐廷中,久郁郁不自憀,与家人悲泣相下,状貌羸省。”[58]太仆寺位置在唐西京皇城“承天门街之东,第六横街之此,从西第一”[59]既然在皇城内都张设起了突厥毡帐,则毫无疑问,其它突厥人入居地区搭置的毡帐必定也不在少数。?
流风所及,突厥文化甚至对唐朝皇室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深受突厥文化的影响,并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极力模仿突厥生活习俗:
(太子)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剺面。良久,太子欻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60]
由帝位继承人张施在皇宫里的毡帐,可以作为突厥居室文化对唐人生活发生巨大影响的典型个案,同时也为研究白居易履道坊宅内的毡帐提供了有力的旁证。?
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北魏到唐代数百年间,由鲜卑人带入内地的毡帐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覆盖材料由毡而布,又由布而毡;使用范围由日常居室变为庆典场所,再由庆典场所变为日常居室(虽然只有特殊个例);最终因为无法适应内地的经济生活和气候环境而逐渐消失。在毡帐流行于内地的过程中,既有渊源于鲜卑早期的习俗,同时又有突厥游牧文化的巨大影响,充分表明了文化传播的复杂性。?
一旦某种社会风气形成之后,被这种风气左右的人们就会做出许多违情背理的事情,他们的这种作为,也根本无法用常理来解释。稍具牧区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居住毡帐远不是一件舒服惬意的事,虽然白居易描述毡帐生活如“有韵之记”,但由于注入了对毡帐生活的强烈的情感,所以诗人笔下的毡帐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毡帐固然有防风保暖的优点,但是这种优点只是相对于露宿野处而言的,是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人们的无法之法,与土木结构的民居相比,毡帐的这些优点恰恰就成了它最突出的弱点。应该说,北魏时随着鲜卑人的地著化,毡帐居室功能被房屋取代,毡帐本身演变为以纺织品为材料的庆典用具,属于事理之必然;而唐代搭设在皇宫及庭院里的毡帐则是对事物正常发展规律的反动,诗人长期弃室屋而居毡帐,对这种都市中毡帐生活的欣赏态度,更是违背了情理之常。但这种反动和背理,却正是反映唐朝“胡风”盛极一时的绝好材料。
注释:
[1] 有关唐代胡风的研究主要参见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第1-116页;〔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3-66页。
[2] 谢弗曾简略地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没有进行专门讨论,见《唐代的外来文明》,第49页。
[3] 引文据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下文简称《笺校》。年代顺序从《笺校》,不另注。
[4] 《笺校》卷二一格诗歌行杂体,第3册,第1455-56页。时60岁,在洛阳,任河南尹。又,此诗《笺校》附录三《白居易年谱简编》,第6册,第4040-41页太和五年未收。
[5] 《笺校》卷二六律诗,第3册,第1865页。时61岁,在洛阳,任河南尹。
[6] 《笺校》卷二六律诗,第3册,第1867页。时61岁,在洛阳,任河南尹。
[7] 《笺校》卷二七律诗,第3册,第1911页。时61岁,在洛阳,任河南尹。又,《笺校》附录三《白居易年谱简编》,第6册,第4040页系此诗于太和五年(831)下,此姑从正文。
[8] 《笺校》卷二八律诗,第4册,第1989页。时61岁,在洛阳,任河南尹。又,《笺校》附录三《白居易年谱简编》,第6册,第4041-42页太和六年未收。
[9] 《笺校》卷二八律诗,第4册,第1994页。时61岁,在洛阳,任河南尹。
[10] “施张百子弮”下自注云:“司马迁书云‘张空弮’”。末句下注云:“王子敬语偷儿云:‘青毡我家旧物’。”《笺校》卷三一律诗,第4册,第2134-35页。今按:王家旧物云云,可参见《晋书》卷八○《王羲之传》,7册,2105页。作此诗时62岁,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
[11] 《笺校》,外集卷上,诗文补遗一,诗词一,第6册,第3832页。时63岁,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
[12] 《笺校》卷三○格诗,第4册,第2059页。时63岁,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
[13] 《笺校》卷三二律诗,第4册,第2230页。时64岁,在洛阳,任太子少傅分司。
[14] 《笺校》卷三四律诗,第4册,第2331页。时67岁,在洛阳,任太子少傅分司。
[15] 《笺校》卷三四律诗,第4册,第2373页。时67岁,在洛阳,太子少傅分司。
[16] 《笺校》卷三七律诗,第4册,第2578页。时75岁,在洛阳,刑部尚书致仕。
[17] 《笺校》外集卷下,诗文补遗三,文,第6册,第3941页。时61岁,在洛阳,任河南尹。
[18] 《笺校》卷三五律诗,第4册,第2386页《病中诗十五首》序云:“开成己未岁(839),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痹之疾。”
[19] 宋大昌的传记见《宋史》(中华书局,1985)卷四三二《儒林传》三,第37册,第12858-61页。
[20] 《演繁录》卷一三“百子帐”条,《考古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四库笔记小说丛书》,1992)第181-2页。
[21] 《魏书》(中华书局,1974)卷一三《皇后列传》献明皇后,第2册,第324页载,献明后为避仇,“匿神车中三日”,得免。《通鉴》(中华书局,1976)卷一○六晋武帝太元十年条,第7册,第3350-51页亦载此事,“胡注”云:“北人无室屋,逐水草,置神于车中而严事之,因谓之神车。”?
[22] 《酉阳杂俎》(方南生点校,中华书局,1981)前集卷四,第45页。又,在突厥人之前,尔朱荣的属部刘灵助也曾“刻毡为人象,画桃木为符书,作诡道厌祝之法。”见《魏书》卷九一《术艺》刘灵助,6册,1959页。
[23] 《史记》卷二七《天官书》第五,4册,1338页:“故北夷之气如群畜穹闾”,“索隐”称:“邹云一作‘弓闾’《天文志》‘弓’字,音弓。盖以毡为闾,崇穹然。又,宋均云‘穹,兽名’,亦异说也。”
[24] 《史记》卷一四《匈奴传》,10册,2901页,“集解”引《汉书音义》曰:“穹庐,旃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