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课堂 (第一课时)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第一课时)
中山市三乡镇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
3、分析掌握文章中丰富的修辞运用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激发,导入课文(3分钟)
学生说出三到五个风景名胜之处,并能用俗语谚语或民间传说简略介绍:如“自古华山一条路”;“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西湖与白娘子……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
二、预习检查(2分钟)
1、生字词注音
古刹 磅礴 雄浑 万籁俱寂 一泓 楹联 怅惘
2、解释词义
拾级:逐步登阶
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3、 文章体裁:游记
三、课文朗读(15分钟)
1、默读全文,要求:想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最为真切?
移步换景,按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
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山顶庆云寺
2、学生任选一段,教师范读
3、学生选段朗读:一二三四八,任选一段,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4、指定学生朗读一段(两人次)
四、课文讨论(10分钟)
1、找出三个景点处描写泉声的语句
寒翠桥:泉声如童稚笑语,泉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
补山亭:泉影越不可寻,泉声越发悦耳;
庆云寺:深夜听泉,层次分明,如同一曲交响乐;
2、讨论课后练习三(1-3)
⑴“此中精神”指人到补山亭,泉声让鼎湖山变得年轻,让人变得心灵纯净,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这幅对联正抓住了此点,一语双关,让人不觉颔首称妙:“已无尘半点”,既是指鼎湖山补山亭处空气清新沁人心肺,又是指泉声悦耳令人心静脱俗,忘了尘世俗务。正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般。
⑵开放性回答题:泉影不可寻,则少了许多视觉上的纷纷扰扰,静心倾听,泉声自然悦耳得多。佛家坐禅讲究瞑思,正是此理。
⑶“高贵之处”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五、课堂作业(另印)(10分钟)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精读精讲第八段
2、完成课堂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二、课文朗读
1 《《鼎湖山听泉》课堂 (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