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


,从而显示出研究者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宏大的  史家气魄。与整合研究密切相关的另一论题是海峡两岸文学的比较研究。这实际上也是  整合研究的另一侧面。这一论题的早期是在一些论文中所强调的台湾文学与母体中国文  学的渊源与承继关系。但很快就从“同一性”的论证中进入了对“特殊性”的分析,并  强调在“同”的基础上对“异”的辩析,是对“同”的进一步肯认和深入,有着更深刻  的意义。比较研究便在这一基础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最早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的是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淑秧于199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海峡两岸小说论评》和唐  山教育学院教授赵朕同年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他们不  约而同地选择了小说这一文体,以中国现当代作家和作品进行比照。进一步深入这一领  域研究的是由杨匡汉领衔、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批学者为主,吸收国内其他  学者参加,于1995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扬子江和阿里山的对话——海峡两岸文  学比较》,和已经完成正待出版的《唐山流寓话巢痕——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两书  。前者是对两岸文学发展及其表现形态的整体观照,广涉文学渊缘、运动轨迹及20世纪  中国文学发展的诸多话题如文学母题、乡土情怀、现代主义、女性世界以及文体风貌等  等;后者更侧重于从文化的层面对上述话题作更深入一步的探讨。两部著作,无疑地体  现了当前大陆台湾文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领域及所达到的深度。
  与文学史写作相联系的是对断代文学现象的研究。台湾文学发展特征鲜明的阶段性,  如日据时期文学、50-6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等,曾经是许多论文  作者最常选择的话题。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朱双一于1999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战后新世代”文学论》,则以一个新的“世代”的文学  观念,对80年代以后的文学现象进行“断代”剖析和概括。新的切入角度和理论视角,  “书写当代”的现实追踪,以及丰富翔实、自成一统的描述体系,使这一部书成为对近  期台湾文学“行状”的一个极富现实感和说服力的概括,体现出大陆学人认真执著的研  究精神。
  最能表现大陆学人研究个性的是一批由学者个人完成的对台湾作家和作品的个案研究  。这一看似对个别文学现象的微观研究,都是在一个整体性的宏观文学背景下的透视。  在这些数量众多的著作中,我以为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黎湘萍博士的陈映  真创作研究《台湾的忧郁》(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10月初版)、南京大学刘俊博士的白先  生勇创作研究《悲悯情怀》(台湾尔雅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和暨南大学费勇博士的洛  夫诗歌创作研究《洛夫与中国现代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6月初版)。前两部都  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后一部则是作者就读博士学位之前的研究成果。这三部专著,  共同地表现了他们既继承了前一个世代学者较多关注历史和审美评价的研究倾向,又超  越他们,借鉴了西方的现代文论,从精神现象学、语言学、阐释学,到他们后来一些论  文中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的论述,将二者互相交融,体  现出这一代学人鲜明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理性。同时也不完全相同于更年轻一辈学者不自  觉地常常陷入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论的迷惑之中。他们与前面提及的朱双一一起,成为分  布在北京(北部)、南京(中部)和闽粤(南部)四地年轻一代学人的代表。
  台湾的近代文学(台湾称为传统文学)一直是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对于台湾  近年从大量田野调查入手,发掘整理并且成为许多硕、博士研究生选题的传统文学研究  ,大陆显然要落后许多。但在这一冷门领域异军突起的汪毅夫,利用大陆的一部分资料  优势,也从广泛的访书入手,连续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台湾近代文学丛稿》、《  台湾社会与文化》、《中华文化与台湾社会》三部著作。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从文化  透视文学的研究视角,使他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朴学作风上,融入了人类学、文化学  和民俗学的特征,从而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突出代表。
  相对于上述这些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的整合性观念,尚未被人们充分重视的是台湾文学  研究的开放性视野。把台湾文学放在中国文学的整体框架中来论述,本身就应该是一种  开放性的研究。因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已经不是一种内敛式的传统守成的运行,  而是涵括社会局部碎裂之后文学分流的多元整合,和东西文化不断冲突和汇融的开放式  发展。但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20世纪是个民族解放和独立的世纪。中华  民族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带给了世界历史发展深刻的变化,也带来了华文的世界地  位的提高。伴随对台港澳文学研究走向深入的同时,掀起了对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热潮  ,并且提出了一个与英语文学、德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等相对应的世  界性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毫无疑问,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文学,是这一  世界性语系文学的核心与主体。因此,仅仅把台湾文学放在中国文学的大框架、放在世  界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之下来认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放在世界华文文学的大体系中来  认识和定位。关于这一问题,暨南大学饶péng@①子教授在她一系列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的论文中,已有相当深入的论述。因此,以这种开放性的全球视野来重新认识台湾文学,它就不仅仅只是在台湾地区孤立发生的一种文学现象,而应当看成是世界华文文学在台湾这个地区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形态。特别在20世纪下半叶的前30年间,大陆社会的封闭性,疏隔和减弱了对伴随大量华侨流播世界而形成的海外许多国家、地区华文文学的联系与影响力;而此时,台湾文坛无论对于东南亚还是对于北美华文文坛,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重要影响。山东大学黄万华教授在论述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时,曾提出中华文化对这一地区三个不同时期的辐射中心说,即东南亚华文文学在20世纪中叶的第二个发展时期,中华文化是通过台湾文学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881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