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和建设——抗战以前的国民党统治状况评述(上)
作用,及其“统一”并“改造”国民党的作用,甚至还有反腐败方面的作用,视而不见是有失偏颇的。但是,特务机构的作用,建立在权威主义基础上而不是民主主义基础上,是走向独裁统治的举措,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5.训政时期的有限民主
在国民党的训政时期,蒋介石的本意是加强政治控制,树立中央权威,归根到底是树立自己的权威,因此,南京政府对政治民主化是不感兴趣的。但是,中国毕竟已经大大向现代国家迈进了一步,五四以后,社会上一直涌动着一股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的民主潮流(如胡适、罗隆基等),另外,国民党内外的各种反对派,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也以实现政治民主化作为反对蒋介石的有力武器。对于前一种文化精英的压力,蒋介石可以不屑一顾,但对于后一类反对力量,他就无法等闲视之。甚至国民党内的“太子党”孙科等人,也时不时提出结束党治、实行宪政的要求,“扰乱”蒋介石的既定方针。对此,蒋介石不得不做出些许让步。特别是被国民政府奉为国父的孙中山,曾经有过训政不超过六年的具体设计。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能公然反对孙中山。所以,1932年12月的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决议,开始了宪政的筹备事宜。
国民党的统治模式,搭起了一个党治独裁的框架,但又不愿放弃民主的招牌,于是,在其能够容忍的范围内,采取了一定的有限民主策略。有限民主的主要表现,是起用了一批非国民党的技术专家进入政府,特别是在外交、经济、教育等方面,专家的作用较为显著。
在外交方面,从国民政府成立起,就留用了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施肇基,1934年又起用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后担任外交次长)。
起用专家最显著的,是1932年11月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改名为资源委员会),主持者是钱昌照、翁文灏,参加这一委员会的学者有胡适、丁文江、杨振声、张其昀、吴鼎昌、张嘉璈、陶孟和、范锐、吴蕴初、刘鸿生、万国鼎、沈宗瀚、王世杰、周览、徐淑希等人。国民政府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由这些人主持的。这个机构和这些学者,不但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改善这一时期国民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尽了一份力量。
在国民政府中,1935年12月行政院改组,下属的9个部有3个由专家主持,分别是王世杰、张嘉璈和吴鼎昌。还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了国民政府的立法委员,即使没有在政府任职的法律专家,如马寅初、吴经熊、陈茹玄,也参加了《五五宪草》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
但是,国民党起用专家,毕竟是很有限的,而且主要是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这说明蒋介石始终不愿在政治上实现真正的宪政,他既想依赖专家的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又不愿意让别的人对他的政治行为说三道四。因此,对那些只管埋头规划工程方案的专家,蒋氏是能够接纳而且愿意同他们合作的,但是,对那些想在政治上指手画脚的中产阶级,他就不那么客气了。例如,在训政阶段,南京政府对中产阶级、特别是上海中产阶级要求参政的愿望,采取了十分坚决的拒绝态度。南京政府成立之初,为了取得上海工商界的财力支持,政府给上海工商界的头面人物让出了一席之地,请钱新之担任了财政次长,荣宗敬担任了工商部参议,王晓籁担任了财政部特税处副处长。在上海的地方政权中,特别市参议会的12名参议员全部是工商界人士。到1928年10月,南京政权开始站住脚跟了,也就对期望参政的工商界给脸色了。当时,全国商会联合会成立,提出在立法院49个委员的席位中占有5个席位的要求,并开列了10个候选人,请国民党中央圈选,结果不但这一请求被拒绝,而且“要挟”中央的行为本身被警告。1929年3月,对政治过于“热心”的上海总商会,遭到了以上海市党部为后台的“流氓”袭击,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听命于政府、不再对政治表示热心的上海市商会,取代了原来的总商会。
(二)训政时期的财政
训政伊始,蒋介石面临的财政局势异常严峻,中央政府入不敷出,金融货币混乱至极,用“百孔千疮”来形容也毫不过分。为了眼前维系住一个政权的需要,南京政府对上海工商界的粗暴搜刮(14个月筹款一亿),激起了上海资产阶级的严重不满。但如果不采用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南京政权眼下就维持不住。对此,蒋介石别无选择。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国民政府采取了几项重大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平心而论,南京政府的财政措施是极为成功的。这几项举措主要是:关税自主,裁撤厘金,发行公债,改组银行,币制改革。
1.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有着财政和外交两方面的意义。国民政府实现关税自主的动力,主要出自财政考虑。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年代里,关税收入要占全部税收的半数以上,因此,征得关税自主权,不仅是一个外交上的面子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国民政府生死存亡的实质问题。
1928年6月,二次北伐收复北京(改名北平),7月,宋子文就到北平与各国协商关税问题。美国人为了在中国扶持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率先与中国合作,7月25日,美国驻华公使马克谟与宋子文签定了《中美关税条约》,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国税自主权。接着,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英国、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先后都与中国缔结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但是,日本人一直在关税问题上同中国过不去,迟迟不肯修约。在最惠国条款的约束下,一国不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他国家就可援引。在国民政府的多方努力下,1930年5月,与日本也缔结了关税条约,关税自主终于实现。
关税自主后,国民政府不但有了较为稳定且数量可观的财源,而且有了采取其他措施(如发行公债)的担保手段。从关税收入的数量来看,如果以1925年的指数为100,1928年上升为149,1929年为229,1931年为307,1934年为318。关税收入的持续增加,为国民政府提供了财力支持。
2.裁撤厘金
厘金是晚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的一项特殊征税措施,对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消极阻碍作用,外国商人也极为反感。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曾要求中国政府裁撤厘金。1928年议定中国关税自主权时,虽然申明不以裁撤厘金为附加条件,但撤厘的意图十分明显。南京政府为此专门召开了裁厘会议,决定从1929年开始裁厘,半年完成。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厘金制度,最终在南京政府手里寿终正寝。裁厘后,国内商品流通条件有了重大改善,加上度量衡的统一,交通的统一,国内市场的大环境有了改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发行公债,改组银行
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南京政府沿用了北洋政府的老路——发行公债。国民政府在发行公债中,采取了极大的让利政策。1927至1931年,政府共发行公债10.58亿元,而实际收入为5.38亿元,让利达5.2亿元,几近对折。这些巨利,使银行业迅速发展起来。1928至1931年,仅上海一地,就新成立银行23家。全国28个重要银行的总资产,由1926年的13.91亿元增长到1931年的25.69亿元(当时全国工业资本不到10亿元)。1935年以后,财政部长孔祥熙用公债作武器,拿公债作官股,增加向民营银行的投资,使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官 《内战和建设——抗战以前的国民党统治状况评述(上)(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8847.html
5.训政时期的有限民主
在国民党的训政时期,蒋介石的本意是加强政治控制,树立中央权威,归根到底是树立自己的权威,因此,南京政府对政治民主化是不感兴趣的。但是,中国毕竟已经大大向现代国家迈进了一步,五四以后,社会上一直涌动着一股英美派自由知识分子的民主潮流(如胡适、罗隆基等),另外,国民党内外的各种反对派,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也以实现政治民主化作为反对蒋介石的有力武器。对于前一种文化精英的压力,蒋介石可以不屑一顾,但对于后一类反对力量,他就无法等闲视之。甚至国民党内的“太子党”孙科等人,也时不时提出结束党治、实行宪政的要求,“扰乱”蒋介石的既定方针。对此,蒋介石不得不做出些许让步。特别是被国民政府奉为国父的孙中山,曾经有过训政不超过六年的具体设计。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能公然反对孙中山。所以,1932年12月的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决议,开始了宪政的筹备事宜。
国民党的统治模式,搭起了一个党治独裁的框架,但又不愿放弃民主的招牌,于是,在其能够容忍的范围内,采取了一定的有限民主策略。有限民主的主要表现,是起用了一批非国民党的技术专家进入政府,特别是在外交、经济、教育等方面,专家的作用较为显著。
在外交方面,从国民政府成立起,就留用了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施肇基,1934年又起用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后担任外交次长)。
起用专家最显著的,是1932年11月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改名为资源委员会),主持者是钱昌照、翁文灏,参加这一委员会的学者有胡适、丁文江、杨振声、张其昀、吴鼎昌、张嘉璈、陶孟和、范锐、吴蕴初、刘鸿生、万国鼎、沈宗瀚、王世杰、周览、徐淑希等人。国民政府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由这些人主持的。这个机构和这些学者,不但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改善这一时期国民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尽了一份力量。
在国民政府中,1935年12月行政院改组,下属的9个部有3个由专家主持,分别是王世杰、张嘉璈和吴鼎昌。还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了国民政府的立法委员,即使没有在政府任职的法律专家,如马寅初、吴经熊、陈茹玄,也参加了《五五宪草》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
但是,国民党起用专家,毕竟是很有限的,而且主要是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这说明蒋介石始终不愿在政治上实现真正的宪政,他既想依赖专家的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又不愿意让别的人对他的政治行为说三道四。因此,对那些只管埋头规划工程方案的专家,蒋氏是能够接纳而且愿意同他们合作的,但是,对那些想在政治上指手画脚的中产阶级,他就不那么客气了。例如,在训政阶段,南京政府对中产阶级、特别是上海中产阶级要求参政的愿望,采取了十分坚决的拒绝态度。南京政府成立之初,为了取得上海工商界的财力支持,政府给上海工商界的头面人物让出了一席之地,请钱新之担任了财政次长,荣宗敬担任了工商部参议,王晓籁担任了财政部特税处副处长。在上海的地方政权中,特别市参议会的12名参议员全部是工商界人士。到1928年10月,南京政权开始站住脚跟了,也就对期望参政的工商界给脸色了。当时,全国商会联合会成立,提出在立法院49个委员的席位中占有5个席位的要求,并开列了10个候选人,请国民党中央圈选,结果不但这一请求被拒绝,而且“要挟”中央的行为本身被警告。1929年3月,对政治过于“热心”的上海总商会,遭到了以上海市党部为后台的“流氓”袭击,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听命于政府、不再对政治表示热心的上海市商会,取代了原来的总商会。
(二)训政时期的财政
训政伊始,蒋介石面临的财政局势异常严峻,中央政府入不敷出,金融货币混乱至极,用“百孔千疮”来形容也毫不过分。为了眼前维系住一个政权的需要,南京政府对上海工商界的粗暴搜刮(14个月筹款一亿),激起了上海资产阶级的严重不满。但如果不采用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南京政权眼下就维持不住。对此,蒋介石别无选择。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国民政府采取了几项重大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平心而论,南京政府的财政措施是极为成功的。这几项举措主要是:关税自主,裁撤厘金,发行公债,改组银行,币制改革。
1.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有着财政和外交两方面的意义。国民政府实现关税自主的动力,主要出自财政考虑。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年代里,关税收入要占全部税收的半数以上,因此,征得关税自主权,不仅是一个外交上的面子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国民政府生死存亡的实质问题。
1928年6月,二次北伐收复北京(改名北平),7月,宋子文就到北平与各国协商关税问题。美国人为了在中国扶持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率先与中国合作,7月25日,美国驻华公使马克谟与宋子文签定了《中美关税条约》,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国税自主权。接着,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英国、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先后都与中国缔结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但是,日本人一直在关税问题上同中国过不去,迟迟不肯修约。在最惠国条款的约束下,一国不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他国家就可援引。在国民政府的多方努力下,1930年5月,与日本也缔结了关税条约,关税自主终于实现。
关税自主后,国民政府不但有了较为稳定且数量可观的财源,而且有了采取其他措施(如发行公债)的担保手段。从关税收入的数量来看,如果以1925年的指数为100,1928年上升为149,1929年为229,1931年为307,1934年为318。关税收入的持续增加,为国民政府提供了财力支持。
2.裁撤厘金
厘金是晚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的一项特殊征税措施,对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消极阻碍作用,外国商人也极为反感。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曾要求中国政府裁撤厘金。1928年议定中国关税自主权时,虽然申明不以裁撤厘金为附加条件,但撤厘的意图十分明显。南京政府为此专门召开了裁厘会议,决定从1929年开始裁厘,半年完成。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厘金制度,最终在南京政府手里寿终正寝。裁厘后,国内商品流通条件有了重大改善,加上度量衡的统一,交通的统一,国内市场的大环境有了改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发行公债,改组银行
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南京政府沿用了北洋政府的老路——发行公债。国民政府在发行公债中,采取了极大的让利政策。1927至1931年,政府共发行公债10.58亿元,而实际收入为5.38亿元,让利达5.2亿元,几近对折。这些巨利,使银行业迅速发展起来。1928至1931年,仅上海一地,就新成立银行23家。全国28个重要银行的总资产,由1926年的13.91亿元增长到1931年的25.69亿元(当时全国工业资本不到10亿元)。1935年以后,财政部长孔祥熙用公债作武器,拿公债作官股,增加向民营银行的投资,使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官 《内战和建设——抗战以前的国民党统治状况评述(上)(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