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
芳,精通化学物理的徐寿、徐建寅父子等人。同时,在洋务派所办军事、民用企业的近4万名工人中,还锻炼出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成为中国无产阶级中早期的技术力量。毫无疑问,上述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为稍后现代民族资本的发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注释:
①冯桂芬:《采西学议》,《校?庐抗议》,第69页。
②参见《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2,第46?47页;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25,第9?10页;《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9,第35页。
③金耀基:《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④(20)(22)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409、129、128页。
⑤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44页。
⑥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⑦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5月版,第1页。
⑧李怀印:《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见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108页。
⑩(11)《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7,第17页;奏稿,卷9,第34页。
(1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页。
(13)《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26,第6?7页。
(14)钟天纬:《刖足集外篇·扩充商务十条》。
(15)(16)17《郑观应集》上册,第718、596、586页。
(18)《曾纪泽遗集》,第164页。
(19)《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3版,第150页。
(2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85页。
(23)(24)(25)李长莉:《先觉者的悲剧》,学林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35、38、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