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冈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边的古代文化


p;bstan pa dbang rgyal)的著名的的辛绕本记甚至没提到辛绕路经冈底斯山的传说。除了辛绕以外,后世许多有名的本教师都有在冈底斯山上苦修的历史,应丹增仁钦坚赞记载的有名有姓、有时间有地点的就有十五六个,如本教史上著名的阿努查塔(a nu vphrag thag)、次旺仁增(tshe dbang rig vdzin)、敦君吐钦(stong  rgyung mthu chen)等就在其列。甚至有一位达瑟(stag gzig)的隐士赤德沃波(khri lde vod po)在辛绕的继承者敦索·穆却德木珠(gdung sob mu cho ldem drug)时期来到冈底斯山拜访在山中苦修的本教大师沃赤穆桑(vod khri mu sang),成为本教史上的美谈。总之,在后来的本教史上,形成了一种凡有一定造诣的信徒都去冈底斯山修炼的习俗,因为他们认为,在如此神圣的本教灵山上修炼,将得到神灵的佑助,必成正果。至今在冈底斯山留下来的无数个洞迹就是例证。其中要的有三十七处相聚之地(vdu gnas)、二十七个圣地(gnas mchog)、八大天葬场等,这些都是历史上本教徒在冈斯底山上的宗教活动后留下来的。可想而知,在从辛绕至今的长达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除了极少数隐士有幸留名本教史以外,还有多少个无名隐士在不同的时代在这座灵山上苦苦冥想,思索着人生的真谛。至于那些朝圣的香客队伍就更加络绎不绝,源源流长,就象历史本身一样一览而望不到其尾。

  当然,象雄的本教对周边影响最大的首推吐蕃,尤其是自从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父子大力引进和扶持本教后,吐蕃开始全方位地接受象雄的本教,吐蕃王室的扶持为象雄的本教东传吐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象雄和吐蕃在本教文化上的首先的统一为以后的政治上的统一和藏民族的形成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从公元7世纪引进了佛教并开始佛本二教实质性的接触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本教的传统内容产生了许多变化,其中有些与冈底斯山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的引进,为在古老的青藏高原上本教文化的单一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不仅给藏族先民提供了一个文化比较和文化选择的机会,也开始了佛教文化和本教文化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古老文化开始接触、冲突和融合的漫长历史,这种历史不仅导致了这两大文化吸引对方的内容后的更加丰富和适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两大文化尤其是本教的本来面貌。由于佛教丰富的内容、深奥的义理、庞杂的文献都远远胜过了本教,故在吐蕃王室强有力的扶持下,佛教经几个世纪与本教文化的融合和整合以后逐渐占了上风,吐蕃王朝时期佛教和本教平分秋色的局面在佛教后宏期就开始有倾斜,佛教吸收了许多本教消灾祛邪等原始信仰及其仪轨以适应吐蕃先民的信仰习俗。这种做法使吐蕃先民终于选择了佛教这个从印度北传的外来宗教及其文化,而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本教。在这种痛苦的优胜劣汰的文化选择中败北的本教徒并未因此从藏族社会上消失,他们变换手法,不仅继承自己原的传统,也在许多方面模仿佛教以适应藏民族接受佛教后的宗教文化心态,本文所有的与冈底斯山有关的内容就属此类。由于上述原因,在晚期本教文献中,辛绕的诞生地和以冈底斯山为中心的本教的发源地均被移植到了西边的达瑟。根据研究,辛绕米保并非象晚期本教文献所说的那样诞生在遥远而又虚无飘渺的达瑟,而是生在象雄本土的冈底斯山附近的俄摩隆仁(vol mo lung ring)。《世间总堆》是目前可以找到的最古老的本教文献之一,这个被注明是达日年瑟(stag ri gnyan gzigs)时的古辛热桑程阔(ra sang khring khod)撰写的文献中,记载了辛绕米保的王宫就在冈底斯山和玛旁雍湖边的俄摩(vol mo)之地。芭·丹杰桑布也提到本教文献《六十功业经》(mdzad pa drug bcuvi mdo)中有关辛绕诞生在冈底斯山脚下并活到一百岁的记载。在《瞻部洲雪山之王冈底斯山志意乐梵音》和《多堆》(mdo vdus)、《赛米》(gzer mig)等重要文献中都详细叙述了辛绕诞生在象雄王室及其父王杰本托噶(rgyal bon thod dkar)和尧希杰协玛(yo zhi rgyal bzhad ma)喜得贵子的情景,以及辛绕历经艰辛,传道授业的功绩。显然,辛绕诞生在象雄,他创立的雍仲本教也同样产生于象雄。可是,在后世的佛本斗争中,由于佛教徒极力指责本教只有杀生祭祀、禳灾祛邪的原始仪式而没有深奥的超度理论和玄渺的彼岸世界时,本教徒就开始了模仿佛教徒改造本教的工作——看到佛教还有一个极乐世界,也就如法炮制,臆造了一个本教的极乐世界——达瑟俄摩隆仁。这样,本教就有一个作为地域中心的象雄俄摩隆仁和作为文明中心的达瑟俄摩隆仁。其前者,因辛绕诞生在象雄的俄摩隆,本教也随其在俄摩隆发展起来,人们自然对这个产生雍仲本教及其创始人的那块土地怀有敬仰之情,因而就将其作为象雄的中心;但后者就不同了,要臆造一个极乐世界,就得有一定的内容,他们就以象雄的冈底斯山及其周围的自然地貌为蓝本构拟了一个极乐世界的框架,进而以这个框架为基础塑造了位于极乐世界中心的雍仲九层山,与佛教极乐世界中的须弥山对应,然后将发源于冈底斯山脚的四条大河即恒河、信都河、悉达河和缚刍河描述一番,加上对其宗教功能的极力渲染,就把它帝面了一个虚幻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仙界。俄摩隆本来是个古象雄国的地名,可以在今天的西藏阿里找到,是俄摩之山谷之义,加上个“仁”(ring)即长的含义:“俄是没有轮回;摩是如愿以偿;隆是辛绕的授记;仁是永恒的慈悲”,连起来就是:在辛绕授记永恒慈悲的普照下,没有凡间尘世生死轮回的痛苦,能够如愿以偿地享受永恒的幸福。此外,其山势地貌也同样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中间的雍仲九层山代表了本教理论的九乘结构,就象顺势而上可以达到顶峰一样,如果从本教九乘拾级而修,就不难成就。这个新的精神世界的产生,使本教徒在与佛教理论的比较中的缺憾心理得补偿。但是,如果以为达瑟俄摩隆仁的产生仅仅为了与佛教的抗衡而存在,那也不全面,由于漫长历史的耳濡目染,本教徒对达瑟俄摩隆仁这个精神世界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在文献中常常描写它在西方的某个地方,故在历史上常有虔诚的本教徒朝西而行,去寻找这个神秘的仙界。这样,冈底斯山不仅在过古成为神牛下凡的地方,而且在晚期本教文献中又以雍仲九层山的名字再一次成为本教徒们神往的地方。本教徒虔诚地认为,朝拜和转神山可以得到神的保护并可以从神那里得到勇气和力量,可以洗清罪孽,超度亡灵,来世降生神界。这种坚定的信仰驱使他们一代又一代朝拜神山和寻找着进入极乐的入口。

  另外,本教徒将辛绕的诞生地和本教的发源地移

《冈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边的古代文化(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9009.html

  • 上一篇范文: 烽燧考辨
  • 下一篇范文: 鲧禹故事演变引出的启示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