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钱:对“文学性”的判断,八九十年代以来,大家可能更多地是从现代主义的文学标  准来的,那些叛逆性的、虚构性的东西,容易被认为是“新的”、“独创性”的,因而  是“文学性”强的,容易被文学史家所重视、接纳;再到以后,不知道是否是后现代的  、解构的、调侃一类的东西被看好。
  洪:肯定有变化。什么样的诗歌、小说是好的?古诗和新诗的标准是完全一样的吗?就  是不同的新诗诗人、流派,有关新诗的“想象”,也各不相同。同样的诗人、批评家,  不同的时候也发生变化。冯至、朱自清在40年代后期,都推重一种表达“集体”的情感  、意志的诗,鼓动的、朗诵的诗。这和写《十四行集》时的冯至对诗的想象,变化很大  。我想,文学史的工作,就包括清理、揭示这种变迁,揭示稳定的和变动的之间的复杂  关系。因此,文学价值的标准形成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变化、争辩的过程。我们在对待  既有的艺术经验,和对这些经验的“反叛”(创新)的关系问题上,肯定会遇到难题。但  是,绝对的稳定和绝对的新异,都不应单独成为尺度。再说,文学史写作从来都不是非  常“纯粹”的。因为是史,并不是说找一些作家作品分别分析、评价一下就可以。写文  学史得承认一个前提,即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存在有联系。如果否认这种  联系,文学史就不需要了。新批评倾向于坚持文本的独立性、自足性,在这种情况下,  文学史就没有办法实现。
  钱:我觉得,作为一种文学史著作,而不是作品选,它提到的一些作品不一定是文学  性很高的,但它一定要进行比较、分析,处理时要考虑总体的艺术发展脉络。作品选应  该在文学史之后,因为经过历史的辨析之后,才会发现哪些作品真是好的,不仅在当时  ,而是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有艺术创新和贡献,可以把这些作品选进来。这套书的意  义,在于它把文学史价值、文学价值作了一些基本的区分。至少在思考这个问题;反映  在名字上,肯定有对“史”的照顾,根据您的文学史思路,实际上是以文学性为主,又  有史的眼光。以前的当代文学史,个人的、独立的色彩有时不太明显,体现在作品选上  ,也大同小异,整个的在框架上没什么改变。这回的选本不大一样,能够全面地体现出  您对当代文学整个发展过程中艺术积累的一种观照。
  洪:我不知道你的这种说法能不能成立。这个选本自然有我的一些想法,但我不愿意  夸大它和过去选本的不同。我前面说到,特别在时间靠近的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上,总的  说来都是属于摸索的、探索性质的。说到我们多次提到的“文学性”,陈思和先生的当  代文学史,还有他和李平合编的作品选,也是强调这个方面。但在当代,对这个问题的  理解,有时会偏向政治、思想“对抗”的“非主流”的含义,把这看成是“文学价值”  高的一种标志。我也经常有这种想法。
  钱:文学性,应该还是在艺术形式的积累、艺术经验的贡献上,不宜过分偏向那些在  政治或文化对抗意义上的因素。如今30岁以上的人,都存有文革记忆,对主流政治的东  西有一种本能的排斥,都很强调文学性,强调一种“美的启蒙”,对审美的现代性有强  烈诉求。80年代就有美学热。但这本身未尝就不包含政治啊。
  洪:我们是在特定时代的框架中来形成有关文学的观念的。拿我来说,在“十七年”  中,会认为和政治、和现实社会紧密关联的作品才是好的,美的;在80年代,相反会推  重和社会政治疏远的作品。看起来观念、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实仍然是在这一观念  框架内的运动。当然,说“十七年”和文革文学在艺术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包括境界、  体验的深度、语言等,还是能够成立的。
  钱:艺术是综合心智的结晶,包括知识结构、人文视野、世界观、艺术修养,都综合  进来了。“十七年文学”是封闭的,借用植物学术语,即单性繁殖,这一点是致命的。  但作为中国人整个的这种集体心理,它记录了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作为一种激进  的思潮,它不会从此以后就消失掉,不见了,它在不同时期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它会构成自己的历史。这种状况在文学史叙述中出现,但在作品选中可以少。
  洪:文学可能跟绘画不太一样。我翻过类似20世纪中国文学大典之类的巨型画册,里  头也收入文革期间的宣传画,工人、农民、红卫兵等,不是后来仿作的政治波普。这种  入选的标准和文学选本显然不同。是跟艺术形式有关,还是跟观念有关?包括1958年的  大跃进时期的壁画,户县农民画等。文学作品这样选可能就不行了。
  钱: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不太一样的地方是,视觉上,左翼绘画提供了一种新的感知  空间。而左翼文学在最初虽然显现出了叛逆性,但后来却成为了主流的声音,体制化了  。对了,同样是体制化的产物,这套书却把“样板戏”选进来了,这是令人费解的,也  是别的选本所不敢做的。
  洪:恐怕不是敢不敢的问题。很多人还对样板戏抱有恶感,有敌意;它们和江青,和  当时的政治路线,和对一些知识分子的迫害联系在一起,无法剥离。这主要涉及政治上  的判断,当然其中也有审美层面的。所以不愿意选,不见得是不敢。但我觉得这在当代  是难以回避的问题。有的“样板戏”也还是可以的吧?传统的形式,经过了许多改造,  包括情节编排、唱腔、音乐、舞台美术等。现在有的京剧演出也在“现代化”,摇滚化  ,但我觉得远不如文革做得出色。在保持传统的格局里头,加入很多新的东西,又不使  它支离破碎。这里面有许多努力,作了很多尝试。
  钱:可以将“样板戏”某些精粹的部分看做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继承序列的一部分。作  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磨练达到一定高度以后,会有独立性,独立于当时的政治语境,  而唤醒某种深远的种族记忆。有人称之为“形式记忆”。它本身会满足一个民族甚至人&nbs

《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9081.html

  • 上一篇范文: 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
  • 下一篇范文: 英雄末路的悲叹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