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严复仕途刍议


掌握清朝政权的顽固派的指导思想是“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都是维新改革道路上的障碍物,与严复强调的“以自由为主体,以民主为用”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相对立的。虽然1880年到1900年严复在天津水师学堂任职,“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云”[7](P15),为发展天津水师学堂,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然而在1894年才连捐带保取得“选用知府”的资格,后来又擢升为“选用道员”。仕途发展与他的期望相去甚远,上司李鸿章根本就没有准备对他提拔重用。严复对李鸿章也保持一定距离,“不预机要,奉职而已”[8](P1541),而且还经常议论洋务派。他在给堂弟观澜信中倾吐苦恼心情:“眼前世界如此。外间几无一事可做,官场风气日下,鬼蜮如林,苟能拂衣归里,息影敝庐,真清福也。兄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公事一切,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由于当时官场习气恶劣,不重人才,做官“须得内有门马,外有交游,又须钱钞应酬,广通声气。兄则三者无一焉,又何怪仕宦之不达乎?置之不足道也。”[9](P731)
  严复目睹当时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李鸿章洋务派任人唯亲、培植党羽、片面学习西方文化,感到非常悲愤忧虑。他经常对人说,“不三十年藩属且尽,缳我如老悖牛耳!”用不了30年,中国要像老牛一样让外国人牵着鼻子走!李鸿章闻知:“患其激烈,不之近也”[10](P9)。1893年中法战争发生,在中国军队打胜仗的情况下,李鸿章却与法水师总兵福禄诺订立了“简明条款”,激起国人愤怒上书,要求严惩李鸿章的妥协行为,李鸿章“疑忌”严复参与所为,严复亦“愤而自疏”[8](P1541)。由于得不到上司的器重,政治仕途不畅,提调补缺无望,严复感叹:“四十不官拥枭比,男儿怀抱谁人知?”[11](P181)严复还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以期“一举成名”。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留学生,从1885年至1894年,连续4次参加乡试,因无法适应清朝陈腐的科举考试,一次次名落孙山。他终于抛弃通过科举实现救国图强的幻想。
  四、严复饱学清高,个性倔强,不善阿谀奉承,对他在“仕途”跋涉中也不无负面的影响。
  严复学识渊博,颇具才子意气,不仅言词尖刻,文笔犀利,而且“好为偏往独自之论”,阐发卓尔超群的高见。从学理上说,似无指责之处。严复认为这是“曲高和寡”、“闻者弗解”所导致的问题。因为他的许多远见卓识,未能适应维护清王朝旧制度的官僚政客的需要,也尚未形成社会共识,往往不时受到曲解和攻击,而甚感遗憾,以至他在晚年颇有感慨地坦言:“平生献玉常遭刖”[9](P586)。在严复留学英国期间,郭嵩焘对严复的才华寄予厚望的同时,也看到严复年轻气盛的个性,曾告诫说:“又陵才分吾甚爱之,而气性太涉狂易。”[6]接替郭嵩焘任英法公使的曾纪泽也斥严复为“狂傲矜张”。为此郭嵩焘提醒他:“今负气太盛者,其终必无成,即古人亦皆然也”[6]。这反映了严复的个性。1880年,随着洋务运动发展,李鸿章需要调充洋务人才,严复经同乡老友陈宝琛推荐(称赞他“器识闳通,天资高朗”),引起李鸿章的注意,调任为北洋学堂总教习。“李鸿章尝示意其执称弟子,而先生勿屑也”。严复没有崇拜李鸿章,更没有赞成李鸿章的“中体西用”的政治主张。尽管严复努力工作,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鸿章才将他从任职9年的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晋升为会办(副校长),第二年晋升为总办(校长)。严复没有再对李鸿章趋奉,李鸿章对严复的“提拔”也仅此为止。严复才高志远、不落俗套,不善于阿谀奉承,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的个人仕途发展。但严复并没有因为政治遭遇冷落仕进不畅而沉迷不起消声匿迹,恰恰相反,他终于抛弃个人仕进的幻想,在甲午战争后,更加奋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首先传播进化论,引进西方思想文化,唤醒国人保种自强、变法图存,追寻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由上可见,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成长和贡献,与社会环境是紧密相关的。19世纪末,以译著《天演论》而名震宇内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与投身“明治维新”颇有作为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是当时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彼此都有振兴祖国的宏图大愿。然而,由于他们所处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加上个人素质因素的影响,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了不同的政治遭遇,留下令人深省的历史反思。常言道:“政以才举,国以人兴”。人才对国家盛衰兴亡至关重要。1898年,严复在《国闻报》上著文指出:“夫人才者,国之桢干也。无人才则所谓标、本之治皆不行。”(《拟上皇帝书》)[5](P66)。但是人才的成长和发掘,又往往受到所处社会制度的约束。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塑造人才,恶劣的社会环境则会埋没人才。只有创造具备良好的人才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才能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作用,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因此,抓住历史发展机遇,重视培养和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收稿日期:2002-04-17
【参考文献】
  [1] 林载爵主编.严复合集,卷5[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
  [2]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程,卷39[M].
  [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M].
  [4] 黄逸峰,姜锋.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集[M].
  [5] 王shì@①编.严复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郑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岳麓书社,1984.
  [7] 光绪政要第5册卷7[M].
  [8] 陈宝琛.清政资大夫海军协督统严群墓志铭[M].王shì@①编.严复集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 王shì@①编.严复集第3册[M].
  [10] 王遽常.严几道年谱[M].
  [11] 严复.严复诗文选·送陈册卤归闽[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木加式

《严复仕途刍议(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933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