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近体诗的社会意义
反革命营垒更加分崩离析,日暮途穷。这完全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1931年2月写的《送O·E君携兰归国》控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文化“围剿”,害得“椒焚桂折佳人老”。1933年3月写的《无题·大野多钩棘》有“花树已萧森”的诗句,指出中国文化界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惯于长夜》这首诗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彻底失败,而采用凶残的逮捕和屠杀的最末手段来对付革命作家;反映了李伟森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被秘密杀害后,以鲁迅为首的革命作家、诗人无限悲愤和“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战斗精神,具有振聋发聩的政治鼓动力量。
更值得一读的是《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诗中“一枝清采妥湘灵”,是赞美瞿秋白同志一枝富有才华的笔。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瞿秋白同志与鲁迅》中讲到,一九三三年三月,瞿秋白同志在一天里写了《关于女人》《真假堂·吉诃德》《内外》《透底》《大观园的人才》等五篇战斗的杂文,说:“能在同一天里写作出来,真使人感到秋白同志的革命才华,足令我们人民感到骄傲,令敌人为之丧胆。他为革命文学的威力增加了不少分量。”这就是“一枝清采妥湘灵”的最好注脚。“九畹贞风慰独醒”,指出了革命根据地的广大人民坚贞的革命斗争精神也给秋白同志很大的安慰。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反映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反对军事“围剿”和国统区革命作家反对文化“围剿”这样两个不同地区、两条不同战线的密切配合,同时取得伟大胜利的社会现实。
此外,《秋夜有感》指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柏栗丛边作道场”,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人民的两手:一手是刽子手,杀人;一手是牧师,进行宗教欺骗。这对于革命人民总结斗争经验,增长斗争才干,也是十分有益的。二是形象地勾勒出反动派腐朽没落的丑恶嘴脸。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穷凶极恶,内部也经常勾心斗角。1931年春天,国民党内发生了严重的派系斗争,蒋介石和胡汉民冲突得很厉害,5月,广州竟另组拥胡反蒋的国民政府,使国民党的统治四分五裂。鲁迅的政治敏感性很强,及时暴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态。那年2月作的《赠邬其山》写道:“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诗中“一阔脸就变”这一神来之笔,生动地刻画了“得志便猖狂”的“中山狼”形象。“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二句对“落水狗”进行了揶揄。鲁迅在原稿里还把“南无阿弥陀”五个字写得特别大,这反映了鲁迅对那班军阀和政客的蔑视和冷嘲。
6月,鲁迅作了一首《无题》:“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这首诗写南京政府一片寂寞凄凉。人们从这里不难看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末日不远了。在同一天写的另一首《无题》里,诗人不禁发出浩叹:“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这是通过怀念孙中山这位“美人”,让人体会到弦外之音,即蒋介石背叛了新三民主义,葬送了辛亥革命的精神。
《学生和玉佛》《吊大学生》等诗揭露反动派只会夸大口,不敢抗日寇,掠夺大批古董,在“烟花场上”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慨之情。在日寇得陇望蜀,步步进逼的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反动派却出卖华北,出卖中国。鲁迅写了《亥年残秋偶作》,用“金风萧瑟走千官”的诗句,怒斥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不抵抗而一味逃跑的反动派。
三是辛辣地讽刺了反动文人的丑恶行径。反动派用钢刀杀人,反动文人用软刀杀人,鲁迅对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例如《吊卢骚》:“脱帽怀铅出,先生盖代穷。头颅行万里,失计造儿童。”鲁迅在这里揭露梁实秋借卢骚来攻击一般浪漫文人的行为是“借头示众”,用软刀子杀人,这同国民党反动派杀人以后将头挂来挂去示众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反革命罪行。
三
衡量一个诗人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主要取决于它的人民性。鲁迅的近体诗表现出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生活最热切的关注和从中迸发出来的正义呼声。
第一,是对被迫害致死的进步人士表示沉痛哀悼。无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还是国民党反动派肆虐时期,进步人士都受到排挤打击,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诗人满腔悲愤,写下了几首悼诗,读来催人泪下。例如《哀范君三章》描绘了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的倔强形象,赞扬了范爱农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高尚品质。在诗中,诗人关切地询问范爱农在天之灵“独沉清冽水,能否涤愁肠?”感情多么真挚深厚!在诗中,诗人还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范爱农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照旧没有公正是非,坏人当道,好人受欺。
又譬如《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竭力地把悲痛深深地埋在心里,不让它流露出来,但当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铨被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以后,又抑制不住,洒泪痛哭了。还有一首《悼丁君》,是从谣传丁玲遇害来的,哀悼“耀高丘”的人,即有才华的人被害,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第二,是对旧社会不幸妇女表示深切同情。连年内战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和无数家庭的和平生活,使千千万万的妇女陷入痛苦的深渊。诗人目睹旧中国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诗中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向国民党统治集团和日本侵略者发出严正的谴责。
请看《所闻》:“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这首诗是1932年“一·二八”闸北被炸毁后有所闻而作,写出了一方的豪奢,一方的无告。罪恶的侵略战争把民居化为焦土,无数女孩子的父母兄弟都被炸死了,这些女孩子就沦落到豪门去侍宴。诗里勾画了凄楚可哀的少女形象:在豪门的淫威下,她们连内心的痛苦都不敢流露出来,当内心痛苦难熬之时,连忙“佯看罗袜掩啼痕”。诗人表现少女的痛苦心情极为细致,充满对“娇女”的高度同情心。
再看《赠人二首》:“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明眸越女罢晨妆,荇水荷风是旧乡。唱尽新词欢不见,旱云如火扑晴江。”这两首诗都写歌女的不幸。第一首写秦女(泛指陇陕一带女子)理筝,弦断星奔,担心亲人被害,心里充满恐怖。第二首写越女(泛指江浙一带女子)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离乡背井,流落城市谋生,学唱新词,一想起故乡的严重旱灾,笑容就立即消失。这样传神的诗无疑具有震憾人心的作用。
第三,是对患难中的日本战友表示热情关怀。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十分猖獗,军人集团横行,对外发动侵华战争,对内镇压日本人民的反抗,因此,诗人对日本反法西斯主义的战友十分关怀。《一、二八战后作》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战云暂敛残春在,重炮清歌两寂然。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这首诗是为日本山本初枝女士写的。在1932年2月和3月间,日本军人集团策划政治暗杀事件多起,5月间,连在对华侵策略政治中主张“持重”的首相犬养毅也不能幸免。山本初枝是憎恨法西斯主义的歌人。因此,鲁迅在这首诗里特别关心她的安全,诚恳而热情地祝她平安。
日本西村博士“于 《论鲁迅近体诗的社会意义(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9573.html
1931年2月写的《送O·E君携兰归国》控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文化“围剿”,害得“椒焚桂折佳人老”。1933年3月写的《无题·大野多钩棘》有“花树已萧森”的诗句,指出中国文化界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惯于长夜》这首诗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彻底失败,而采用凶残的逮捕和屠杀的最末手段来对付革命作家;反映了李伟森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被秘密杀害后,以鲁迅为首的革命作家、诗人无限悲愤和“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战斗精神,具有振聋发聩的政治鼓动力量。
更值得一读的是《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诗中“一枝清采妥湘灵”,是赞美瞿秋白同志一枝富有才华的笔。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瞿秋白同志与鲁迅》中讲到,一九三三年三月,瞿秋白同志在一天里写了《关于女人》《真假堂·吉诃德》《内外》《透底》《大观园的人才》等五篇战斗的杂文,说:“能在同一天里写作出来,真使人感到秋白同志的革命才华,足令我们人民感到骄傲,令敌人为之丧胆。他为革命文学的威力增加了不少分量。”这就是“一枝清采妥湘灵”的最好注脚。“九畹贞风慰独醒”,指出了革命根据地的广大人民坚贞的革命斗争精神也给秋白同志很大的安慰。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反映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反对军事“围剿”和国统区革命作家反对文化“围剿”这样两个不同地区、两条不同战线的密切配合,同时取得伟大胜利的社会现实。
此外,《秋夜有感》指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柏栗丛边作道场”,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人民的两手:一手是刽子手,杀人;一手是牧师,进行宗教欺骗。这对于革命人民总结斗争经验,增长斗争才干,也是十分有益的。二是形象地勾勒出反动派腐朽没落的丑恶嘴脸。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穷凶极恶,内部也经常勾心斗角。1931年春天,国民党内发生了严重的派系斗争,蒋介石和胡汉民冲突得很厉害,5月,广州竟另组拥胡反蒋的国民政府,使国民党的统治四分五裂。鲁迅的政治敏感性很强,及时暴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态。那年2月作的《赠邬其山》写道:“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诗中“一阔脸就变”这一神来之笔,生动地刻画了“得志便猖狂”的“中山狼”形象。“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二句对“落水狗”进行了揶揄。鲁迅在原稿里还把“南无阿弥陀”五个字写得特别大,这反映了鲁迅对那班军阀和政客的蔑视和冷嘲。
6月,鲁迅作了一首《无题》:“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这首诗写南京政府一片寂寞凄凉。人们从这里不难看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末日不远了。在同一天写的另一首《无题》里,诗人不禁发出浩叹:“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这是通过怀念孙中山这位“美人”,让人体会到弦外之音,即蒋介石背叛了新三民主义,葬送了辛亥革命的精神。
《学生和玉佛》《吊大学生》等诗揭露反动派只会夸大口,不敢抗日寇,掠夺大批古董,在“烟花场上”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慨之情。在日寇得陇望蜀,步步进逼的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反动派却出卖华北,出卖中国。鲁迅写了《亥年残秋偶作》,用“金风萧瑟走千官”的诗句,怒斥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不抵抗而一味逃跑的反动派。
三是辛辣地讽刺了反动文人的丑恶行径。反动派用钢刀杀人,反动文人用软刀杀人,鲁迅对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例如《吊卢骚》:“脱帽怀铅出,先生盖代穷。头颅行万里,失计造儿童。”鲁迅在这里揭露梁实秋借卢骚来攻击一般浪漫文人的行为是“借头示众”,用软刀子杀人,这同国民党反动派杀人以后将头挂来挂去示众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反革命罪行。
三
衡量一个诗人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主要取决于它的人民性。鲁迅的近体诗表现出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生活最热切的关注和从中迸发出来的正义呼声。
第一,是对被迫害致死的进步人士表示沉痛哀悼。无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还是国民党反动派肆虐时期,进步人士都受到排挤打击,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诗人满腔悲愤,写下了几首悼诗,读来催人泪下。例如《哀范君三章》描绘了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的倔强形象,赞扬了范爱农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高尚品质。在诗中,诗人关切地询问范爱农在天之灵“独沉清冽水,能否涤愁肠?”感情多么真挚深厚!在诗中,诗人还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范爱农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照旧没有公正是非,坏人当道,好人受欺。
又譬如《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竭力地把悲痛深深地埋在心里,不让它流露出来,但当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铨被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以后,又抑制不住,洒泪痛哭了。还有一首《悼丁君》,是从谣传丁玲遇害来的,哀悼“耀高丘”的人,即有才华的人被害,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第二,是对旧社会不幸妇女表示深切同情。连年内战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和无数家庭的和平生活,使千千万万的妇女陷入痛苦的深渊。诗人目睹旧中国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诗中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向国民党统治集团和日本侵略者发出严正的谴责。
请看《所闻》:“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这首诗是1932年“一·二八”闸北被炸毁后有所闻而作,写出了一方的豪奢,一方的无告。罪恶的侵略战争把民居化为焦土,无数女孩子的父母兄弟都被炸死了,这些女孩子就沦落到豪门去侍宴。诗里勾画了凄楚可哀的少女形象:在豪门的淫威下,她们连内心的痛苦都不敢流露出来,当内心痛苦难熬之时,连忙“佯看罗袜掩啼痕”。诗人表现少女的痛苦心情极为细致,充满对“娇女”的高度同情心。
再看《赠人二首》:“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明眸越女罢晨妆,荇水荷风是旧乡。唱尽新词欢不见,旱云如火扑晴江。”这两首诗都写歌女的不幸。第一首写秦女(泛指陇陕一带女子)理筝,弦断星奔,担心亲人被害,心里充满恐怖。第二首写越女(泛指江浙一带女子)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离乡背井,流落城市谋生,学唱新词,一想起故乡的严重旱灾,笑容就立即消失。这样传神的诗无疑具有震憾人心的作用。
第三,是对患难中的日本战友表示热情关怀。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十分猖獗,军人集团横行,对外发动侵华战争,对内镇压日本人民的反抗,因此,诗人对日本反法西斯主义的战友十分关怀。《一、二八战后作》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战云暂敛残春在,重炮清歌两寂然。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这首诗是为日本山本初枝女士写的。在1932年2月和3月间,日本军人集团策划政治暗杀事件多起,5月间,连在对华侵策略政治中主张“持重”的首相犬养毅也不能幸免。山本初枝是憎恨法西斯主义的歌人。因此,鲁迅在这首诗里特别关心她的安全,诚恳而热情地祝她平安。
日本西村博士“于 《论鲁迅近体诗的社会意义(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