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
体验皮肤的温度觉
问题: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实施方案:
材料:3个烧杯、适量的温度不同(冷、温、热)的水。
方法:
①用3个烧杯分别装上冷水、温水、热水;
②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3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取出;
③再将手指同时浸入温水中,分别体会感觉。
冷水
热水
温水
右手感觉
热
冷
左手感觉
冷
热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热;
(3)3分钟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热;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系统的组成。
2.能说出骨的各结构名称及作用。
3.说明骨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4.知道骨的生长的基础知识和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以及骨折急救的知识。
能力目标
1.明确观察目的,有序地观察长骨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能力。
2.通过鉴定骨的成分实验,及对实验观察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骨的结构及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设计骨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自觉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
4.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体系
(二)教材分析:
关于骨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骨的成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实物(长骨),及实验(鉴定骨的成分)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建议:
骨的结构可以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教学方式进行,在让学生观察长骨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人体长骨所在的位置,它应该承担什么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人体长骨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是中空的管状结构还是实心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当学生认识统一时,再让学生做实验观察长骨的结构。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建立人体长骨是一个中空的结构的概念。然后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时,教师可围绕长骨的功能逐渐展开让学生认识长骨的各部分结构(骨膜、骨质、骨髓)。为了使观察目的性、针对性强,教师应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及思考问题,最好设计观察表格让学生记录。观察后及时对学生检查反馈。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长骨适于运动的结构特点。另外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讲骨膜的功能,可以联系骨折后骨的愈合是依靠骨膜的作用。又如用自行车架的空心钢管作比喻,来说明长骨的管状结构既坚固又轻便,适于运动的特点。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做到观察实物或标本与挂图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鉴定骨成分的实验,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教师取一根长骨,用力折,很难折断,敲打几下,不容易破碎。再取一根鱼肋骨,用手轻轻弯弯,看着弯曲的程度。指出骨有一定的硬度和弹住。这时提出:骨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骨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出造成骨的两种特性的原因是骨具有的两类化学成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得出结论: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方面。指出骨的物理特性是由骨的成分决定的。
为做好鉴定骨成分的实验,煅烧的骨可以选用块状薄片,脱钙的骨可以选用细长的鱼肋骨。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骨的脱钙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最好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完后。可以先观察教师预先做好的那份结果,课后再观察自己所做的结果。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骨的结构
新课的引入可从对屈肘动作分析开始,教师先做一个屈肘动作,问:屈肘动作是怎样完成的?有哪些结构参与?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一动作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围绕着关节活动完成的。因此,骨、骨连接和骨骼肌就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运动。
板书:第三章 运动
从屈肘动作可看出,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关节是支点,骨骼肌是动力。我们先研究骨。
板书:第一节 骨
提问:有关骨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你见过的骨是什么样的?(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观察各种形态的骨:长骨——股骨,短骨——跗骨,扁骨——肋骨、肩胛骨,不规则骨——椎骨 )
引入:骨很坚固,骨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运动功能相适应呢?下面我们以长骨为例,研究骨的结构。
板书:一、骨的结构(以长骨为例)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请根据人体长骨所在的位置,想一想它应该承担什么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人体长骨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是中空的管状结构还是实心的结构?当学生讨论分析,取得统一认识——人体长骨是一个中空的结实的结构后,然后提供材料让学生做实验:观察长骨的结构。学生观察时,教师先从形态上说明长骨的骨干、骨端,然后指导学生从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长骨的各部分结构(骨膜、骨质、骨髓)。每一步观察教师应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及思考什么?并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在下面的表格中。
观察长骨部位
形态结构特点
作用
名称
骨的表面
骨干管壁及骨的两端
管腔
观察后及时对学生检查反馈。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观察结果。同时教师结合挂图讲解。尤其对学生看不到的结构要进行补充。其教学过程如下:
(1)观察骨膜,让学生用解剖刀从骨的表面分离出一层膜,注意它的颜色、坚韧程度及与骨质联系的结构。这些结构是什么?想一想:此膜有什么作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骨膜在骨表面,白色坚韧,内有血管、神经与骨质相连。起保护、营养骨的作用。
教师讲述骨膜中各种结构,尤其是成骨细胞及作用, 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让学生解释:骨折后为什么会愈合?为什么说寒风刺骨?为什么骨会出血?
(2)观察骨膜下面的骨质:要求学生观察:两端与骨干的骨质在颜色、结构、坚韧程度上有什么不同?(可让学生用解剖针扎一下,体验两部分骨质的坚韧程度)思考:骨质有什么作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两端骨质:红色疏松,呈蜂窝状——骨松质;骨干的骨质:白色、致密、坚硬——骨密质。骨质主要起支持作用。
教师可以解释骨松质的骨小梁的排列对骨的支持力的作用。
(3)观察管腔中央的骨髓时:要求学生比较管腔中央的骨髓与骨松质空隙的骨髓的颜色差异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骨髓腔中的骨髓:成年人黄白色 —— 黄骨髓 骨松质空隙中:充满红色骨髓 ——红骨髓
教师讲述两种骨髓的位置、作用及转变等。
幼年:骨松质、骨髓腔内都是红骨髓,造血;成年时,骨髓腔中的红骨髓变成黄骨髓,就失去造血功能,但骨松质内的始终存在红色骨髓,但当身体失血过多,黄骨髓又转变成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然后让学生去掉一段黄骨髓,看骨髓腔,验证长骨的管状结构。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板书(见下表)以及长骨适于运动的结构特点。
长骨的管状结构既坚固又轻便,可用自行车架的空心钢管作比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时,要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组织”的知识,让学生说明:一块骨是一个器官。
教师进一步问:我们观察的是长骨的结构,其他骨的结构与长骨有哪些异同呢?教师扼要指出;都有骨膜、骨质,扁骨没有骨髓。
复习总结(略)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
第二课时 骨的成分
复习长骨的结构及结构特点:
新课的引入可从观察用力折骨和敲打骨的现象分析开始。教师取一根长骨,先用力折,再敲打几下,学生观察容不容易折断和敲碎?再取一根肋骨,用手轻轻弯,观察弯曲的程度。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压鱼肋骨的两端,体验有什么感觉?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得出:骨既坚硬又有一定的弹性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骨有这样的特性?骨里有哪些物质使它具有这样的特性?
板书:二、骨的成分
板书:[问题] 骨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提问:使骨坚硬的物质可能是什么?具有柔性的物质可能是什么?
板书:[假设]骨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
板书:[设计并完成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提示:先把骨中的无机物去除,剩下有机物,观察骨的特性,再将骨的有机物去除,剩下无机物,观察骨的特性。
原理:无机物——不能燃烧,溶于酸 有机物—— 能燃烧,不溶于酸。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实验步骤:
提示:实验类型——对比实验法。
提问学生至少需要几根骨?什么与什么的对比?哪是实验组,哪是对照组?
反馈:至少需要三根骨, 煅烧骨与正常骨的对比, 脱钙骨与正常骨的对比 ,煅烧骨与脱钙骨均是实验组,正常骨是对照组。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与用具:培养皿(装15%的稀盐酸,盖上盖)、筷子、酒精灯、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