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 正文

城市地理部分复习


bsp;       不均衡增长——以赫希曼为代表,认为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因为缺乏资金,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在政府的干预下,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关联效应,扩大经济效果 简答题: 一.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A)      两地之间特殊的互补性,互补性越大,两地间的流动量也越大; B)      中介机会是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更是改变原有空间相互作用格局的因素,首先它可以节省运输费用,特别是影响人口移动的过滤器作用; C)      可运输性可影响货物的运输(距离的摩擦效果导致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还对人的购物出行有影响; D)      对货币流和信息流而言,产业组织的演变也对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E)       各种地理边界河流、山脉、海洋等等,都会有效限制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流,甚至限制同一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流, F)        政治边界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中国家的政治边界往往是影响相互作用的最大障碍   (1)       城市所提供的商品、服务以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2)       城市的人口规模 (3)       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4)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5)       交通与通讯网络 二.简单评价克力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内容和优缺点(p161-168) 内容:(1)主要内容:数量、规模、分布 (2)       假设条件:在理想地表之上               (1、均质平原 (2、人口密度相同,收入相同,消费倾向相同 (3、同一的交通系统,运费与距离正相关 (4、生产者与消费者均为经济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消费者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服务。 (5、运费由消费者提供(交通费用) (3)理论要点 克氏认为,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学则。 1、市场原则 l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 l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各相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竞争争取腹地。(两个原则①最大销售范围;②每个人、每个地区都应有服务,全覆盖。)   l形成过程:                       图:                 三.某一个中心地形成        Ⅱ.新的中心地形成             Ⅲ.中心地范围扩大 Ⅳ.进一步扩大                 Ⅴ.正六边形体系形成 Ⅵ.等级出现(在条件好的地方出现高级中心地)(根据条件及居民爱好) 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 2、交通原则 交通最优、低级中心位于高一级中心的连线之中间,就近原则(交通便捷) 3、行政原则 l便于管理的原则,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地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行政界线与供应界线相吻合。 l三种类型分布体系出现在不同地区: ①     开放、发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原则 ②     山间盆地:行政原则 ③     年轻国家,新开发地区:交通原则 优缺点: 1、优点:用城市区位理论丰富了城市地理学的内容,提供了城市空间分布的理论思维方式。 a、使区位论由生产扩展到市场(杜能、韦柏) b、把中心地和周围空间(市场区)联系起来研究,打破了孤独地研究城市的习惯,可以揭示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成原因。 c、把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城市联系起来(从系统论角度),更能揭示城市体系的实质。 D、把职能体系、规模体系和市场体系(三维)结合起来研究,把城市地理学引向更深入的科学领域。E、中心地理论促进了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在地理学中的运用。 2、缺点 a、假设条件太脱离实际 b、探讨了高、中、低级之间的联系,但对同级中心横向联系探讨不够。 C、学说所概括的是均衡状态下的城市体系,而实际上区域城市体系并非是静止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四.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特点和问题?(p183-196) 特点:1。空间分布类型——集聚型      我国市镇主要集中在69东半部(京广铁路以东),主要集聚在几个平原和交通线上。初步形成辽中原、京津塘、长江、珠江四个规模特别大的城市集聚区。       2.城镇密度——省际差异大    城镇密度从东向西有规律地递减。是自然、政治、经济、人口、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口密度与城镇密度的相关性最显著,人口密度大的省区,城镇密度也大。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与城镇密度关系也很大。 问题:1。集聚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缓和 2。城市体系过于庞大和复杂 (没有具体答案,自己分析) 第九章 名词解释: 1.城镇体系——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城市吸引范围(幅地)——吸引顾客前往某一城市购物的最大距离包围的地区,称为城市的吸引范围。假设d为 A城的吸引范围, C为A城幅地边缘上一点,Sa为C到A城的购物量,Sb为C到B城的购物量,D为A和B城之间的距离,则:d=D/1+Sa/Sb         简答题: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p199-207) 1994年建设部提出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10项内容 : 1)条件评价;2)城镇化预测;3)发展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 4)职能结构规划;5)规模结构规划;6)空间结构规划 7)基础设施规划;8)环境建设规划;9)用地协调 10)政策措施----建议                       1.  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 2.  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1)       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背景 (2)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基础 (3)       城镇体系发展的经济基础 3.  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1)       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 (2)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3)       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4)       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 (5)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6)       重点城镇或分区专论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城市土地——城市土地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土地,一般是指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中相对于乡村土地而言的一种类型 2.同心环模式——伯吉斯从人类生态学角度提出的一种城市分区模式。即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地,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的是过渡地带,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地区。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的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需要驾车入市工作。 3.均质性——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4.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结节性——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具有的聚焦作用 6.结节地域——这些具聚焦性的地段称结节点,这些结节点按其有效半径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地域,这些区域即吸引区。这些吸引区和结节点的合即构成结节地域 简答题: 一.什么是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1932年,伯吉斯基于人类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概念(同生、竞争),提出城市地域结构的同心环学说。他认为,在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化四种作用力的作用下,同心圆会出现分异。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之地,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的是过渡地带,也是新来移民的居住地区。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的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需要驾车入市工作。 评价: ①基于准质性的平面,假设太完美; ②考虑芝加哥一市,划分过细和规则; ③没考虑交通线对其形状的影响; ④但它从宏观效果,动态上是较有代表性的,提供了一种有用思想,具较大贡献 二.什么是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哈里斯、乌尔曼认为:各种城市存在以下四个相互作用过程(在地域分异中) 1.  各种行业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区位过程, 2.  产生聚集利益的过程, 3.  相互因利益得失而产生的离异过程, 4.  地价房租影响某些行业在理想位置上的区位过程 基于以上原因,多核心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即中心商业区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他成长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发展。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他中心则分别发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 评价: 多核心结构中承认一个CBD存在,其实只有其起主导核心作用,其它围绕它起职能分异的主导作用,与扇形学说、同心圆作用并不矛盾;共6片9区,更接近于现实。 缺陷:对多核心之间的职能联系,等级差别在城市发展中不同地位没有涉及或深入讨论 论述题: 一.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书上完全没有具体答案,只有自己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1、商业用地(片状商业用地、带状商业用地 、点状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 3、仓库用地 4、居住用地(人类空间占有欲) 5、文教卫生用地 6、行政用地(交通方便,邻近服务对象。不考虑租金(政府收购) 7、交通用地 8、休息及绿化用地  不同的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不同 第十一章 名词解释: 1.  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2.  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影响,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3.  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

《城市地理部分复习(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9972.html

  • 上一篇范文: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 下一篇范文: 水资源 教案示例(2)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高中地理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