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部分复习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了解:1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对象——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结构、功能、分布、空间联系等规律的科学。 1.结构 组成结构 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 空间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是一个面,内有许多构成要素,研究其结构,组合。 2.功能 城市职能,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对影响区域的作用(带动作用) 3.分布 (1)作为点的城市分布: 规则与不规则分布 (2)集聚、反集聚与随机 城市是人口、商业等集聚到一起的产物 (3)作为面的城市分布: 可以通过不同时期城市的伸长率,形状率等来研究城市空间扩展方向 4.规模——量的大小 5.联系——空间联系 垂直联系 大、中、小城市之间 横向联系 各相同等级城市之间 (二)内容(具体研究内容) 1.城市形成与发展条件研究 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布局的影响 2.城市化研究 概念、类型、动力、过程、问题、以及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比较研究 3.城市分类研究 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功能分类,分类依据,指标,方法 4.城市体系研究,规模体系,空间分布体系,空间相互作用 5.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研究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模式。 商业、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特点、变化、相互关系。 6、城市问题研究 环境问题 交通问题 住宅问题 (三)任务 我国城市地理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2中国城市地理发展的过程和现状 (一)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关于城市记述的史料浩如烟海,但一直到建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空白。 1.20世纪50、60年代,翻译介绍 内容分散,理论联系实际少,论文少 2.20世纪70年代,停滞时期 文革影响 3.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时期 城市规划工作 地理学界参与(北大、南大、中山大学)开展了城市化、城市性质、城市体系等专题研究。 4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一步发展 (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 (2)城市地理学已成为一个活跃的地理学分支 (3)大量论著出版 (二)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1.研究机构及人物 高校 (1)北大 周一星、董黎明 (2)中山大学 许学强 阎小培 (3)华东师大 宁越敏 (4)南京大学 宋家泰 崔功豪 顾朝林 (5)北师大 程连生 2.科研机构 (1)地理所 北京地理所 胡序威 南京湖泊与地理所 姚士媒 (2)社科院、城市室 刘维新 (3)城规院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以县为基本单元。主要指就业(居住地、工作地)、休憩、购物、医疗等在一天周期里所及的范围。常用的统计概念;协调机构;不是一级政府,但在有的国家可能是一级政府。 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多核心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一级政区单位,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称城镇 4.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第三、四、五章 名词解释: 1.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之间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2. 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得地步。 3.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得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4. 区际贸易——不同城市或地区之间得相互贸易活动 5. 城市化——产业革命以来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城市)化。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简答题: 一.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有哪些因素? 经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发潜力、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历史:发展有连续性、以以前发展为基础 社会:人的创造力、精神文化素质 (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更紧密,分布更规律性。 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1)矿产、水热、土壤、动植物等资源的丰度及其组合 2)区域基础设施、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历史传统、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 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 城市与区域的密切关系反映在城市与区域的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许多城市的区域性差异,除了历史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因外,只能从区域地理背景的差异中去寻找答案。 二.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推进城市化)p52-53 城市化的动力分为推力和拉力,在发达国家,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城市的拉力有:1。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2.其他非农业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3.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水平对农民的吸引力 乡村的推力有:1。人口增值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在特定条件下的农业破产,农民流入城市 4.农民寻找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 三.城市化的类型划分? 按城市化性质分为: 典型城市化(正规城市化)西欧、北美 逆城市化:人口向中小城市或小城镇迁移 假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人口、产业集中了,但人的精神面貌没变 郊区城市化(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处人口、产业向郊区、城乡结合部迁移 乡村城市化(中国广东) 1. 按城市化的地域特点划分: (1) 向心型(集中型)和离心型(分散型)的城市化 这是从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的发展。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如商业、金融、保险、企业公司总部等向城市中心集中为向心型,人口居住地和占地面积大,具有环境污染的大型企业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扩散的称为离心型。 (2) 外延型和飞地型的城市化 这是从建成区的扩展方式来考察城市的发展。如果城市的离心扩散,一直保持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称外延型;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飞地型(如卫星城镇),外延型比较常见,有时候两种类型同时出现在同一城市中 (3) 景观型和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职能型城市化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 (4) 积极型和消极型城市化 是由城市化的复杂性造成的。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积极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称消极型 2. 按城市的动力划分 (1) 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的城市化 产生这两种类型的城市化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自上而下型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自下而上型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四.中国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 世界:现状:1。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2.大城市迅速增加 3.巨大城市带的形成 4.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不断发展 特点:1。增长势头很猛 2.世界城市化的主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城镇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更快 4.世界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的地域差异很大 中国:现状: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新的进程 特点:1。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 2。前30年的城市化水平很缓慢,80年代以来不算太慢,但总水平仍然很低 3.反复性和曲折性世界少有,大起大落是我们的主要教训 4.中国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没有造成大城市人口的过分膨胀 &n 《城市地理部分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