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两棵对称的“树”——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园林意象点滴


后果,没有“悲剧性的含义”  。参见Frank  Kermode,“The  Argument  of  Marvell's  Garden'”,in  William  R.Keast,ed.,Seventeen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62),299页。或者说,在乐园中亚当一失足就被逐出乐园,而在这座花园里失  足也不过摔在软软的青草上。因此,这座花园较之乐园更为幸福欢乐;参见王佐良等主  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61页。但是,另有一种相反的观点  则认为,诗人这时尚未能超脱世俗观念,把宁静之类看作感官享受,因此走路时被瓜绊  住,跌倒在青草上,暗示堕落。这是进入下一层的转折点,因为“苹果—乐园—摔倒”  把读者带入宗教领域,人通过理性而超越肉体,最终飞升到理想的“花园境界”;参见  杨周翰著《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170页。)但其中有一种观  点就认为它与《雅歌》中的苹果树有密切关系,而且包含一系列圣餐意象。苹果树是十  字架的一种类型,而基督既是树又是果。苹果“落下”意味着圣餐是慷慨赐予的。正如  《雅歌》中的新妇所说,“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尝他果子的滋味”(2∶3)。可以  想象马维尔在诗中所暗示的图景:灵魂像新妇那样坐在树下,头上落下苹果,地上落满  苹果,而苹果树(十字架)上就悬挂着基督。另一方面,摔倒在青草上又揭示出新妇所说  “我们以青草为床榻”(1∶16)的象征意义。草的绿色代表新郎和新妇的富有成果的结  合。苹果树(基督之树)表明花园可以置于旷野之中,而旷野乃是神和人之间的缺口,属  于自然,人就是堕入自然之中的。但是,正如赫伯特在《礼拜日》一诗中所说,基督牺  牲时为人的欢乐而在旷野中“关锁”了一座“花园”。这座花园又与《雅歌》里将新妇  比作“关锁的园”的隐喻(4∶12)相联系。在“关锁的园”中,草的绿色常被解释为基  督和新妇的喜床处于活跃状态的象征,(注:Stewart  Stanley,pp.75-77,pp.78-79,p.7  9,p.82,pp.83-84,pp.82-83,p.85,p.168,p.73.)暗示灵魂与基督的交融。因此,马维尔  在花园中的生活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在那里可以接受慷慨赐予的神思,并与神进行亲密  的交流。这样就过渡到下面最深的层次,即与神交流才能进入真正的“花园境界”(第5  7行)。当然,《雅歌》中的新妇还说了另一句话:“我在苹果树下叫醒你,你母亲在那  里为你劬劳,生养你的在那里为你劬劳”(8∶5)。这里所说的苹果树同样暗示神的恩典  。16世纪西班牙神秘主义诗人十字架上的圣约翰对这段话作了这样的解释:“在苹果树  下”意味着基督“通过苹果树或十字架之树赎回了人的本性”,并“通过他的受难,给  予每个灵魂以恩典和保证。”(注:Stewart  Stanley,pp.75-77,pp.78-79,p.79,p.82,pp.83-84,pp.82-83,p.85,p.168,p.73.)值得注意的是,“在苹果树下”的隐喻表明了  上帝拯救人类计划的对称性:人在那棵树下失去了恩宠的地位,但也是在一棵树下,即  在十字架之树下,又恢复了这个地位。
  这种对称性尤其表现在知识树和生命树的相互对照方面:第一个亚当因树而死亡,第  二个亚当因树而复活。这种对称构成了英国诗歌中占压倒地位的“死亡—复活”的主题  和结构模式。这种主题和模式在斯宾塞的《仙后》和弥尔顿的《失乐园》这两部英国文  艺复兴时期伟大史诗之中得到典型的表现。《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类的堕落,在总体结  构上就遵循上述的对称模式。亚当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乐园,但只要经过艰苦的考验,坚  定信仰,就必能重返乐园。诗中尤其强调乐园里“在各种树木的正中央”的两棵对称的  树:
  有一棵生命树耸立着,高大挺秀,
  结出鲜润金色的仙果,累累满枝;
  在生命的近旁有我们的死亡,
  就是知识树,生长在它旁边;
  好的知识是用坏知识高价买来的。
  (第四卷,第218-222行)(注:译文选自朱维之译《失乐园》,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版,137页。)
  此外,诗中还充满其他各种对称的意象,如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光明与黑暗、  堕落与再生、神子与撒但、创造与破坏、永恒与短暂、谦卑与骄傲、服从与违抗、秩序  与混乱、理性与情感等等,这些都加强了全诗的主旨。有学者认为,所有这些对称的意  象构成了弥尔顿的“伟大的矛盾修饰法”(great  oxymoron):“黑暗中有光明;我们通  过堕落而再生;死亡是生命之门;失明者有‘内在的视力’;上帝从恶中带来善。”(  注:Robert  Crosman,Reading  Paradise  Lost(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Press,1980),p.247,p.21.)
  斯宾塞或许更注重树的意象。他在《仙后》第一卷第二章中首先描绘了两棵“美丽的  树”:弗拉杜比奥和他的女友弗蕾丽莎(注:弗拉杜比奥的原文是Fradubio,意为“怀  疑兄弟”(Brother  Doubt)。弗蕾丽莎的原文是Fraelissa,意为“脆弱”(frailty)。)  都被女巫杜埃莎变成了树(第28-45节)。弗拉杜比奥哀诉说,那女巫企图泯没他脆弱的  本质,把他变了形,放在北风劲吹的旷野,让烈日烤干他的血管,他“虽像树木”,但&n

《两棵对称的“树”——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园林意象点滴(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0997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