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生物教案 >> 初二生物教案 >> 正文

血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第2页),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血液(第2页)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血液(第2页)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血液(第2页)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第2页)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
  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复习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课的延伸: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
  血液(第2页)是由什么组成的?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各有什么功能?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归纳,并由此引出新课: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重点学校的学生可采用研究性学习来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第2页),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

教师演示实验:出示A、B两试管,A试管装的血液(第2页)没加抗凝剂,B试管装的血液(第2页)也没加抗凝剂,但在取血时用竹签不停地搅动。

  学生观察两试管的血液(第2页)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思考血小板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A试管的血液(第2页)凝固成了血块,且血块周围有一些淡黄色的液体,B试管的血液(第2页)不凝固。

教师指出:血块周围的淡黄色液体叫血清。

出示投影:

 

处理

现象

A试管

——

血块+血清

B试管

竹签搅动

不凝固

提问:为什么试管B的血液(第2页)不凝固?

学生回答:是用竹签搅动的缘故。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搅动能使血液(第2页)不凝固?

  教师举起竹签让学生观察其上的红色丝状物,用水冲洗,变成了白色的丝状物。

指出:这些白色的丝状物叫纤维蛋白,那么,洗去的红色物质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红细胞。

继续引导:同学们想一想:B试管里的血液(第2页)不凝固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什么?

学生回答:纤维蛋白

教师引导:但在血液(第2页)成分中并没有发现有白色的丝状物,这纤维蛋白从哪里来的?

教师讲解:原来血浆中溶解着纤维蛋白原,它可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

结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教师讲述:
  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血液(第2页)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观察A试管里的血液(第2页),除了血块外,还有少量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我们叫它血清,请思考:血清与血浆在成分上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投影:比较一下:血液(第2页)、血浆、血清三者成分上的差异:

 

血液(第2页)

血浆

血清

成分

血浆+血细胞

含纤维蛋白原

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血液(第2页)的各成分的功能归纳血液(第2页)的总功能,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并联系在皮肤一章讲过的血液(第2页)可调节体温,最后用下面的投影总结血液(第2页)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三大功能:

 

导入下一课题:
  可见血液(第2页)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体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过多怎么办?

板书:二、血量和输血

(一)血量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有多少血?

教师讲述:
  一个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板书)那么,请计算一下,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平均为多少?(学生计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

教师介绍:
  大家知道,水的比重为1千克/升,而血的比重为1.05千克/升,近似于水的比重,如果用水的比重来代替血的比重,那么,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升?平均为多少升?(学生回答:4.2~4.8升,平均为4.5升)。这究竟有多少血?

  教师举起4个1.25升可乐瓶里装的3瓶半的红墨水说:就是这么多的血。

教师继续讲述:
  人体内的血量只有维持相对的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就会有生命危险。

  让学生计算一下体内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学生计算后并回答:1200~1500毫升。)

  教师拿走一满瓶红墨水的可乐瓶代表失去体内血量的30%具体是多少血就会危及生命。

  同时指出:并不是一个人失去一点血都不成。(学生计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

  经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让学生计算大约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教师从三瓶半的红墨水里倒出400毫升放到有刻度的烧杯里,代表失去的血,)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还能在一定的时期内相继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一般丧失的水分、无机盐在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浓度一天左右恢复正常,红细胞则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因此,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问:你们知道我国的义务献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教师从三瓶半的红墨水里倒出200毫升放到有刻度的烧杯里,代表一次献的血,举起这些血,人一次就献这么点血,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损害,但对那些病危躺在医院急需输血抢救的人来说,却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个健康的公民都应积极参加义务献血。

     但同学们目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提倡义务献血,当你们到了18岁后,对于每一次献血应该踊跃报名参加。

(二)、献血的条件:献血者须是无传染病史、无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

(三)、输血(板书)

  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

  但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血液(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0004.html

  • 上一篇范文:
  • 下一篇范文: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初二生物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