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


>
  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首先论述30年代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的性质、价值和意义,是因 为东北作家群及其任何一个成员的价值和意义是无法脱离开左翼文学的存在和发展而得 到单独地阐释和说明的。遮蔽了整体,就是遮蔽了它的一切,其中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 是无法不处在这个巨大阴影的笼罩之下的。
  如上所述,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把一个有别于胡适、周作人、 戴望舒、沈从文这样一些非左翼作家的生活体验和精神体验带入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 文学,丰富了它的内涵,扩大了它的表现幅度,提高了它的社会化的程度。只要在这样 一个意义上看待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我们就会看到,在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的发展过程 中,最典型地体现着它的这种作用和意义的几乎首推东北作家群。
  东北,在我国的地理版图上是一块很大的土地,但在我国文化的版图上有它的位置吗? 当然,我们可以从尘封的历史资料上找到许多东北出身的文人,找到他们创作的许多作 品,但这些文人及其作品却只是关内文化的复制品,他们没有体现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 的独立的生活体验和精神特征,没有把他们的独立的世界感受、人生感受、审美体验注 入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之中去。能征善战的满族人进了关,成了中国社会的统治者,但他 们的文化却丢失在关外那块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在关内学会了温文尔雅,学会了忠孝节 义,学会了讲“道”论“理”,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他们在东北大地上自然形成的世 界感受、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这样一个剽悍的民族当面对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的时候 ,不但早已失去了征服汉民族政权时候的剽悍的力量,甚至连直面西方列强的勇气也丧 失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区发生的,是由少数留学国外的知识 分子发动的,他们带着自己的新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和精神感受进入了中国的文坛, 开创了中国的新文化,但这个新文化并没有把东北这块大地上的人们的独立的、真实的 生活感受、社会感受和精神感受充实到自己的肌体之中去,也很少带着自己的眼光烛照 过这块广袤的大地的人们。这是一块沉默的土地,是被中国文化遗弃了的土地,在这块 土地上生活的是无数沉默的人民,是被中国文化遗弃了的人民。直至20年代,在中国知 识分子的感受中,它仍然主要是一块由军阀张作霖统治着的土地。它不但给当时的中央 政权制造着各种麻烦,也给关内的人民带来了一次次的军阀战争,扰乱着关内人民的安 宁和幸福。人们很少想到,那里的人民也是中国的人民,那里的文化也是中国的文化, 那里人民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精神感受也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和精神 感受的一部分。他们与我们是不同的,但却是一体的。我们不能遗弃他们,他们也不会 甘心处于被遗弃的地位。他们要有自己的声音,要把自己的声音输入到整个中国社会上 去,输入到中国文化中来。这种情况,到了1931年的“9·18”事变之后,发生了一个 根本的变化。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迫使中国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不把自己的目光转 向东北三省,转向这里的人民。但是,即使在这时,中国社会、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这 块土地、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仍然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冷漠。当时的国民党政权 不是在保护这块土地、保护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基础上谋求自己政权的巩固和自己统治的 安全,而是通过更明显的遗弃它的方式维护自己政权的巩固和自己统治的安全,甚至当 时被视为新文化代表人物的胡适也把解决东北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国联的调停上。当然, 所有这一切,人们都可以用国家策略和外交策略的原因予以说明。但假若被日本帝国主 义占领的不是东北而是蒋介石的家乡浙江省、胡适的家乡安徽省,他们的国家策略和外 交策略还会是这样的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时候,自 己没有痛苦,没有挣扎,没有奋力的抵抗,而让国联来维护自己的“和平”,这个“和 平”是什么呢?不就是维持现状吗?不就是让中国更明确地接受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 的事实吗?直至现在,我们中国人仍然不重视文化的作用,以为文化只是也只能是知识 分子牌桌上的一副麻将牌,谁输谁赢都是知识分子自己的事情,在社会上是不起任何作 用的。实际上,一个地区、一个社会阶层,在整个中国文化中没有自己独立的声音,没 有自己独立的真实的生活感受、社会感受、精神感受的表现,痛苦的时候叫不出苦来, 高兴的时候笑不出声来,自己的哭声、笑声无法感染中国社会更广大的民众,自己的生 活感受、社会感受、精神感受无法成为整个中国社会感受的一部分,这个地区、这个社 会阶层就只能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策略原则中的一个被动的棋子,并且总是处在首先 被牺牲的地位。牺牲了他们,别人感觉不到痛苦,感觉不到自己即将被牺牲的命运,也 就更能换取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暂时的和平和虚假的安宁。在30年代的中国,东北, 就是作为整个中国、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牺牲品而存在的,是被中国所遗弃了的一块土 地。它不仅被当时的政治统治者作为换取整个国家政权的暂时安定的牺牲品,同时也被 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当成了换取自己幽默、冲淡、中庸、和平、节制、优雅、宽容、大度 、静穆、尊严、和谐、完美的文化形象的牺牲品。他们都是以默认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的现状为前提的。关外的丧权不能影响关内政治统治者的政权的安定,关外的屈辱不能 影响关内知识分子的个人形象的尊严。这就是中国当时主流文化和诸多非主流文化的一 个不成文的基本原则。在这样的文化原则面前,东北作家假若不放弃自己独立的生活感 受、社会感受和精神感受,不像关内的政治统治者和许多高雅的知识分子那样极其“冷 静”、极其“理智”、不带有任何“偏激”情绪地看待自己家乡的沦亡,是不会找到自 己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关内的国家政权不会让他们偏激的呼喊破坏了自己先安内而 后攘外的政治策略,关内的学者和教授不会让他们粗粝的声音破坏了自己优雅的心境、 中庸和平的文化心态和冲淡平和的审美境界。正是有了左翼文学的存在,东北流亡内地 的知识分子才有了自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伙伴,才有了发表自己文学作品的阵地。它 无法像国家政权和学院派文化那样给他们提供更优越、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 无法保障他们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甚至连他们生命的安全也无法保证,但左翼文学到底 提供了给他们表达自己独立生活感受、社会感受和精神感受的文化的空间,到底没有拒 绝他们偏激的情绪和粗粝的声音。东北作家首先找到的是鲁迅,虽然鲁迅像当代批评家 所说的那样没有比自己更阔的朋友,但他却没有拒绝这些比自己更不阔的朋友。是鲁迅 ,把东北作家一个个推上了文坛,并使这个作家群体逐渐壮大起来,成了左翼文学内部 的一个独立的流派。可以说,没有左翼文学,没有鲁迅,就没有东北作家群的产生和发 展,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这个独立的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正是他们,在中国的 文化史上,第一次把在当时东北这块大地上、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形成的独立的生活 体验、社会体验和精神体验带入到整个中国文化中来,成为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 有机组成部分。从此之后,中国文化、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二)》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020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