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
的学院派教授和学者有了更明显的距 离。他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它处在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之间的联系通道 上,是上下两个阶层的通风管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社会感受,有他们自己的精神体验 。他们的社会感受和精神体验无法代替其他所有社会成员的感受体验,不是惟一正确的 ,但却也是中国社会这一类知识分子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文化无法代替整个中国现代 社会的文化,但其他社会阶层的文化也无法代替他们的文化。他们起到的是把整个中国 社会挂到国家政治统治的战车上的作用,是把穷人挂到富人的经济现代化的战车上的作 用,是把社会群众挂到上层知识分子文化的战车上的作用,使中国的现代化不致只成为 国家政治统治者统治手段的现代化,只成为少数富人的消费生活的现代化,只成为少数 学者和教授的话语形式和理论形式的现代化。中国社会要发展,中国文化要发展,但这 种发展却不能造成整个下层社会与上层社会的更严重的脱钩现象。假若上层社会被西方 文化的拖车拖到“超现代化”的高度,而整个中国社会群众却被现代化的反作用力抛到 更加原始的茹毛饮血的生活之中去,这种现代化的也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的 现代化。我认为,这就是30年代左翼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胡适、周作人、林语堂、 戴望舒、穆时英、施蛰存、沈人文等人所体现的非左翼文化也不是当时的主流文化。当 时的主流文化是三民主义文化、是被当时政治、经济法权化了的三民主义文化,这些非 左翼的知识分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当时主流文化的束缚和抑制,但当时的主流文化对 这种文化已经有一定的容受力,这种文化也已经适应了在当时主流文化的束缚和抑制下 曲曲折折表达自己内心意愿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环境,已经失去了“五四”时期直接向当 时的主流文化挑战的能力。左翼文化则是一种新的充满活力的非主流文化,不论在它的 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不应有的波折和挫折,有着多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 作为一个整体,它关注的是那些被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化所遗弃了的 人们。正是它,给当时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个新的生机,也带来了一种新的 话语形式和理论形式,一种新的审美倾向和审美形态。在30年代,它起到的不是消灭了 胡适、周作人、林语堂、戴望舒、穆时英、施蛰存、沈从文所体现的非左翼文化的作用 ,它的非主流文化的地位使它根本不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而是通过挣扎和努力在中国 文化界存在下去,发展起来的作用。它在当时的发展是有限的,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最惨 重的,但这恰恰证明了它的非主流文化的地位。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邮编:100875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讠右于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0232.html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邮编:100875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讠右于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