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研究新进展
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言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空间,以有效地发挥其社会思想库的作用,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思考、批判和矫正。”“由局部性知识分子的特征出发,统战工作应该注重于如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专业工作条件和环境,及时听取他们关于专业建设的意见,以使他们更好地发挥特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注:杨凤城:《关于知识分子统战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增刊。)
随着经历了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已逐步步入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王磊《民主党派与公众知识分子》一文,提出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的重构,并借用美国学者关于“公众知识分子”的概念,去论证这一问题。他指出:“从我国民主党派的人员构成来看,其主体基本上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社会职业者”,即人们通常所谓的“知识分子”。而“公众知识分子不仅限于此,虽然他们也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但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专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未具备公众知识分子的充分条件。公众知识分子的充分条件除了献身专业工作以外,还必须深切关怀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个人的私利之上的。献身社会的精神和行为是其核心,责任感为其内驱力。”“它强调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理性阶层和道义‘良知’的积极作用”。王磊提出,“21世纪的民主党派应当成为具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公众知识分子的政治组织,抑说民主党派应将公众知识分子中的先进者作为自己的发展对象。进而摈弃那种将民主党派当作特定业缘和亲缘社会群体的狭隘观念,杜绝那种试图以加入民主党派谋求个人私利的投机行为,使参加民主党派成为一种社会责任,一项崇高的事业”(注:王磊:《民主党派与公众知识分子——对转型时期中国民主党派结构、特色与功能的社会学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此外,在对统一战线和政党制度的认知角度上,近年来也有一些新的观点。孙信、李健的《求同存异原则溯源》一文,沿着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对统一战线的基本规律——求同存异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证,认为其原则雏形,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即强调“和而不同”和多样性的统一;其原则的确立,形成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统战工作实践,其原则的发展来自于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探索,“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实施,即统一战线的求同存异(注: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中央社会主义学报》2001年第1期。)。
对当代中国选择与实行的政党制度,王继宣撰文进行了哲学思考和论证。他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鲜明地体现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一与多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统一战线在这四个有机统一及其有机整体上,达到了思维与存在的整体性,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注:王继宣:《对我国选择与实行的政党制度的哲学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统一战线理论和民主党派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与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表现为:
其一,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理论研究同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适应。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统一战线产生着深刻影响,民主党派的基本构成、当今世界尖锐的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的影响、祖国统一问题等等,面对这些涉及统一战线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
其二,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待提高。学术界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在该领域研究方面也普遍存在,重复性研究多,开拓性研究少;关系史研究多,线形描述性研究多,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少;民主革命时期研究多,社会主义时期研究少;对党的方针政策注释性研究多,学理性研究少。
其三,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对统一战线和政党问题研究的要求。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政治力量对比有关,在新的世纪统一战线的社会化功能增强,因此研究统一战线学说和民主党派理论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这方面广大研究工作者应开拓视野,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研究的要求,争取出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其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于有争议的中间势力代表人物的研究成果,现在仍存在难以发表的问题,如对张君劢、张东荪、曾琦、李璜、左舜生等右翼政党人物和思想的研究,对章伯钧、罗隆基、章乃器、王造时等代表人物有深度的研究,都是有待填补的空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研究新进展(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0389.html
随着经历了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已逐步步入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王磊《民主党派与公众知识分子》一文,提出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的重构,并借用美国学者关于“公众知识分子”的概念,去论证这一问题。他指出:“从我国民主党派的人员构成来看,其主体基本上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社会职业者”,即人们通常所谓的“知识分子”。而“公众知识分子不仅限于此,虽然他们也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但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专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未具备公众知识分子的充分条件。公众知识分子的充分条件除了献身专业工作以外,还必须深切关怀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个人的私利之上的。献身社会的精神和行为是其核心,责任感为其内驱力。”“它强调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理性阶层和道义‘良知’的积极作用”。王磊提出,“21世纪的民主党派应当成为具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公众知识分子的政治组织,抑说民主党派应将公众知识分子中的先进者作为自己的发展对象。进而摈弃那种将民主党派当作特定业缘和亲缘社会群体的狭隘观念,杜绝那种试图以加入民主党派谋求个人私利的投机行为,使参加民主党派成为一种社会责任,一项崇高的事业”(注:王磊:《民主党派与公众知识分子——对转型时期中国民主党派结构、特色与功能的社会学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此外,在对统一战线和政党制度的认知角度上,近年来也有一些新的观点。孙信、李健的《求同存异原则溯源》一文,沿着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对统一战线的基本规律——求同存异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证,认为其原则雏形,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即强调“和而不同”和多样性的统一;其原则的确立,形成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统战工作实践,其原则的发展来自于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探索,“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实施,即统一战线的求同存异(注: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中央社会主义学报》2001年第1期。)。
对当代中国选择与实行的政党制度,王继宣撰文进行了哲学思考和论证。他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鲜明地体现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一与多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统一战线在这四个有机统一及其有机整体上,达到了思维与存在的整体性,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注:王继宣:《对我国选择与实行的政党制度的哲学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统一战线理论和民主党派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与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表现为:
其一,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理论研究同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适应。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统一战线产生着深刻影响,民主党派的基本构成、当今世界尖锐的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的影响、祖国统一问题等等,面对这些涉及统一战线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
其二,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待提高。学术界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在该领域研究方面也普遍存在,重复性研究多,开拓性研究少;关系史研究多,线形描述性研究多,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少;民主革命时期研究多,社会主义时期研究少;对党的方针政策注释性研究多,学理性研究少。
其三,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对统一战线和政党问题研究的要求。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政治力量对比有关,在新的世纪统一战线的社会化功能增强,因此研究统一战线学说和民主党派理论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这方面广大研究工作者应开拓视野,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研究的要求,争取出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其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于有争议的中间势力代表人物的研究成果,现在仍存在难以发表的问题,如对张君劢、张东荪、曾琦、李璜、左舜生等右翼政党人物和思想的研究,对章伯钧、罗隆基、章乃器、王造时等代表人物有深度的研究,都是有待填补的空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研究新进展(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