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
品。而在一些西方主要国家中,以版权贸易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不仅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克服贸易逆差的迫切需要。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传媒产业如何利用本土资源,保持中国传媒的国内主体地位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尹鸿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媒介来说,走向国际市场至少具有4个有利条件:(1)从经济上看,媒介的低成本使中国传媒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2)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环境下的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参照性的“还乡”意义而逐渐被西方人关注,中国传媒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3)从地域和文化的传统上看,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语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大中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群落等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传媒的文化交流空间,中国传媒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4)从西方传媒来看,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走上数字虚拟化、大制作、单纯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传媒的人文地位和社会公益品质都明显下降,为其他国家传媒文化的乘虚而入带来了契机。面对这些显在的和潜在的优势,中国传媒目前需要作5方面的努力,来开拓中国传媒的国际空间:(1)组建经过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的传媒制作发行机构,形成规模适当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流水线化的国际性传媒企业;(2)积极从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其他企业吸收一批能够从事跨国经营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3)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生产一批按照国际市场需要制作的媒介产品,创造“中国制造”的媒介品牌;(4)要求国产的传媒产品在制作技术和艺术标准上而不是制作规模上与国际传媒产品接轨;(5)积极推进传媒的横向整合,开发多种媒体的媒介产品,实现整合营销。
中国广告业增量空间巨大
与会代表不仅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把脉,而且对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黄升民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广告业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两极分化、业务分流、竞争激化、资本参与、创意衰退、政策多歧、媒介滑坡。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广告经营额为794亿元,增长率为11.4%。值得注意的是,4大媒体之中,报纸、电视和杂志的广告增长率都低于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前景,专家们还是充满信心。喻国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指出,从1981年1.81亿元的经营额起步,到2001年达到了794.9亿元,年均增速40.2%,经历了21年增长的内地广告市场,它的“饱和”时代还远未到来,它的经营额还有3倍左右的增量空间。他预测,今后8年,中国内地广告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12%,到2003年,市场经营额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到2007-2008年,可能超过2000亿,到2010年估计达到2609亿元,3倍于2001年的水平。在未来的巨大增量空间里,报刊广告的增势将超过目前处在强势的电视广告。尽管在1983-2001年,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在同行中最为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7%,但近年来,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明显放慢,1997-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8%,低于报纸广告的15.6%、杂志广告的17.2%和广播广告的16.6%。专家们预测,报刊广告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10年前将保持在13-14%左右。到2010年,报刊广告经营额总量将从2001年的182.6亿元达到587亿元,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约547亿元,杂志广告经营额约40亿元。喻国明还指出中国报刊广告业未来发展的机会点:(1)从时间上看,9月、12月、4月和8月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月份;(2)从地区上看,中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密集的地区;(3)从城市看,北京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城市,占整个报刊广告投放总量的1/4,广州、上海、深圳也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集中的城市,上述4个城市的报刊广告经营额占全国报刊广告经营额的“半壁江山”(51%)。从增长率上看,深圳、大连、南京、广州、青岛以及哈尔滨是报刊广告增量幅度最大的“明日之星”城市;(4)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医药、计算机广告是报刊广告的三大支柱型行业,这3大行业广告的投放量占报刊广告总额的36.7%。从未来发展的潜质上看,金融保险、机动车、房地产则具有最大的增量空间。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在西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再度开发。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利用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开发并形成遍布西部城乡的文化产业,是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值得格外注意的一个重要课题。谢名家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指出,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时,应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战略性调整,突出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系统中支柱产业门类,根据科学性、先进性、预见性和发展性原则,合理规划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精神生产力布局。王亚南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指出,西部拥有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这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世间罕见的宝贵遗产,也是西部社会发展必须首先加以利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广大乡村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但西部乡村的发展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农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这一是囿于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二是基于西部环境保护和全国生态效益的需要。西部广大乡村应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发展以特色旅游业为起步平台的文化产业,以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型人文经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身内力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西部乡村发展完全可超越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开发高文化含量的产品和产业积累实力,并促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产业发展,探索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新路,开创出一条以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和信息化利用来带动新型产业生长的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这次会议是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编委会联合举办的。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0446.html
中国广告业增量空间巨大
与会代表不仅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把脉,而且对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黄升民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广告业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两极分化、业务分流、竞争激化、资本参与、创意衰退、政策多歧、媒介滑坡。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广告经营额为794亿元,增长率为11.4%。值得注意的是,4大媒体之中,报纸、电视和杂志的广告增长率都低于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前景,专家们还是充满信心。喻国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指出,从1981年1.81亿元的经营额起步,到2001年达到了794.9亿元,年均增速40.2%,经历了21年增长的内地广告市场,它的“饱和”时代还远未到来,它的经营额还有3倍左右的增量空间。他预测,今后8年,中国内地广告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12%,到2003年,市场经营额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到2007-2008年,可能超过2000亿,到2010年估计达到2609亿元,3倍于2001年的水平。在未来的巨大增量空间里,报刊广告的增势将超过目前处在强势的电视广告。尽管在1983-2001年,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在同行中最为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7%,但近年来,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明显放慢,1997-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8%,低于报纸广告的15.6%、杂志广告的17.2%和广播广告的16.6%。专家们预测,报刊广告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10年前将保持在13-14%左右。到2010年,报刊广告经营额总量将从2001年的182.6亿元达到587亿元,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约547亿元,杂志广告经营额约40亿元。喻国明还指出中国报刊广告业未来发展的机会点:(1)从时间上看,9月、12月、4月和8月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月份;(2)从地区上看,中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密集的地区;(3)从城市看,北京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城市,占整个报刊广告投放总量的1/4,广州、上海、深圳也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集中的城市,上述4个城市的报刊广告经营额占全国报刊广告经营额的“半壁江山”(51%)。从增长率上看,深圳、大连、南京、广州、青岛以及哈尔滨是报刊广告增量幅度最大的“明日之星”城市;(4)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医药、计算机广告是报刊广告的三大支柱型行业,这3大行业广告的投放量占报刊广告总额的36.7%。从未来发展的潜质上看,金融保险、机动车、房地产则具有最大的增量空间。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在西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再度开发。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利用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开发并形成遍布西部城乡的文化产业,是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值得格外注意的一个重要课题。谢名家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指出,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时,应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战略性调整,突出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系统中支柱产业门类,根据科学性、先进性、预见性和发展性原则,合理规划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精神生产力布局。王亚南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指出,西部拥有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这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世间罕见的宝贵遗产,也是西部社会发展必须首先加以利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广大乡村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但西部乡村的发展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农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这一是囿于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二是基于西部环境保护和全国生态效益的需要。西部广大乡村应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发展以特色旅游业为起步平台的文化产业,以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型人文经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身内力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西部乡村发展完全可超越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开发高文化含量的产品和产业积累实力,并促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产业发展,探索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新路,开创出一条以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和信息化利用来带动新型产业生长的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这次会议是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编委会联合举办的。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