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1958:毛泽东的教育模式雏形


兩種模式的對抗

毛澤東畢生都在致力於打破正統的教育模式,建立自己的理想教育模式。這種努力早在20年代前後和延安時代就開始了,1958年達到第一個高潮,在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大地進行了世界罕見的革命性實驗。

80年代初,美籍華裔學者陳賜恩(Theodore Hsi-en Chen)曾就毛澤東的模式和他反對的模式之間做過一個比較,他稱之為「革命模式」和「學術模式」1(見下表)。這一對比是精細而準確的,但他沒有進一步去探討毛澤東為甚麼要建立一種新的革命模式,以及模式特徵之間的內在聯繫。 革命模式 學術模式 國家目標強調的主要是革命和共產主義,也注意生產和發展。 學調的主要是發展和現代化,也注意政治和意識形態。 培養目標熱情的革命者:堅定的理論戰士和活動份子。紅比專重要。土專家、赤腳專業人員。 經過培訓的、具有技能和技術的人,獻身於無產階級事業和理想的受過訓練的專家和學者。 學校正規、非正規和不正規教育的結合,開門辦學校、工讀學校,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之間沒有明確界限,為大眾的學校。學校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全日制學習是主體。階梯教育即並列的,相互銜接學校的升級教育。為培養知識份子英才設立重點中小學和大學。 課程校內外經驗的一致性和持續性,行動和書本知識一樣重要(或更重要)。政治思想教育是中心課程。重視生產、政治重視生產、政治所需的知識和技巧,為當前服務的實際教育。校內學習和課外活動有別。各級水平的基礎學習和理論知識學習。重視高等學習的必要條件。教育為當前也為將來的需要服務。方法社會即教員,學習在農場、工廠、街道和練兵場進行。參加生產和政治工作是學習的主要方法。 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是集中學習的地方。書本學習是基礎。考試是促進學習的重要措施。 學習過程特定的學習是為滿足生產和政治的實際需要。升級建立在政治和生產成綪的基礎上。系統地學習經過組織的主題材料。為了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和為將來的需要做準備,有些知識和技能必須學習,升級是根據學術標準。 領導 共產黨領導,工農兵教師和管理人員。知識份子地位下降。

在黨領導下發揮專業教師,教育家的積極作用。

思想指導毛主義。刻板地按語錄引文、指示辦事,嚴格地執行黨的路線、狹窄的思想。 靈活地理解毛的思想。根據現時條件解釋他的教導。思想從僵硬的教條中解放出來。

毛澤東所要打破的是以傳授知識為核心的、規範化的學校教育模式,他要建立的是以轉變思想為核心的、非規範化的社會教育模式。毛澤東對教育的抨擊,幾乎都是針對學校教育的。早在1920年毛澤東給黎錦熙的信中就憤世嫉俗地寫道:「我一生恨極了學校,所以我決定不再進學校。」21964年他對被正規教育的擁護者看做是「黃金時代」的教育的評價是:「現在的教育制度摧殘人才,摧殘青年,我很不贊成。」3了解了毛澤東教育模式的成因和目標,理解上述具體特徵和各特徵之間的聯繫就非常容易了。 毛澤東的教育理想

毛澤東一直憧憬著一個「桃花源」、「大同社會」裏描寫的那樣一種田園聖境:沒有家庭、沒有私產、沒有分工、沒有等級、沒有商品、沒有資產階級法權,一切公共設施俱全、生活集體化、人人讀書學習、人人參加勞動。毛澤東早年就把實現這一理想的希望寄託在教育上,希望通過創造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建立模範新村,打通教育、社會、家庭的阻隔,範導社會。道種新村既是一個學校,也是一個家庭,又是社會的基層組織。教育、家庭、社會融為一體。他在青年時代就這樣倡導4:

創造新學校、施行新教育,必與創造新家庭新社會相聯。新教育中,以創造新生活為主體。……

新學校中學生之各個,為創造新家庭之各員。新學校之學生漸多,新家庭之創造亦漸多。

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創造一種新社會。新社會之種類不可盡舉,舉其著者:公共育兒院、公共蒙養院、公共學校、公共圖書館、公共銀行、公共農場、公共工作廠、公共消費社、公共劇院、公共病院、公園、博物館、自治會。

合此等之新學校、新社會、而為之一「新村」。 他認為,只要這樣的新村不斷增加,不斷推廣,社會便可逐漸「新村化」。一個人人道德高尚的大同社會就會到來。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毛澤東這種烏托邦理想是和社會現代化進程不相符的。現代化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各項工作的專門化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精細化,這一點也自然表現在教育上。現代教育出現的一個前題是教育的專門化,也就是教育和社會的分離。實際上,自從獨立的學校形態出現以後,教育與社會的分離就成為勢所難免的了。十八世紀後,適應現代工業人才培養科學化、節約化的要求,德國的赫爾巴特(Johann F. Herbart)提出了以傳授知織為核心,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主導,並伴之以相應的考試評價手段的系統教育學思想。它很快就統治了歐洲大陸,並統治了美國和俄羅斯,又通過日本和美國為中介,支配了中國剛剛興起的教育制度,這就是規範化的學校教育模式。

50年代以後,中國全盤照搬了蘇聯凱洛夫的教育模式。凱洛夫雖然聲稱是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但在本質上與赫爾巴特並無二致。對此,毛澤東一直悶悶不樂。毛澤東依然堅持著他青年時代對這就教育的猛烈抨擊,特別是社會和學校的分離5:現時學校大弊,在與社會打成雨橛,猶鴻溝之分東西。一入學校,俯視社會猶如登天;社會之於學校,亦視為一種神聖不可捉摸之物。相隔相疑,乃成三弊,一為學生不能得職業於社會,……一則社會不遣子弟入學校,……一則燒校阻款之事由此起也。……除去三弊,疏通隔閡,社會與學校團結一氣,社會之人視學生如耳目,依其指導而得繁榮發展之益;學生視社會之人如手足,憑其輔佐而得實施所志之益。久之,社會之人皆學校畢業之人,學校之局部為一時之小學校,社會之全體實為永久之大學校。(黑體字為筆者所加)

到了1958年,隨著人民公社和大躍進高潮的來臨,他的教育理想也再一次勃發起來,特別是他感到,已經找到了理想社會與理想教育相融通的最佳組織形式──人民公社,他對教育的熱情與對人民公社的熱情一樣不可遏止了。 打通教育與社會的阻隔──人民公社的組織形態XPXCp74#~*pcl2|8R *ndI?&p v? /G哲学论文Jm@*z4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082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