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人民权利缺位的悲剧──对苏联剧变的再思考


小引 眼睛向上还是眼睛向下

自从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之后, 海内外人士纷纷著书立说, 探究剧变的始末根由,数量之多可谓车载斗量。尽管对此类敏感问题保持"价值中立"难乎其难, 但东西方学人的意识形态偏见仍然使我深感失望。难道真如有人所说,"真实性"具有阶级性, 根本就没有客观历史真实可言吗? 尊重基本史实, 保持逻辑统一性, 总还是应该做到也可以做到的吧?

依此而论, 就不能不钦佩美国人大卫·科兹和弗雷德·威尔合著之《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1〕一书的客观公正。他们对"谁搞垮了苏联?"这一问题, 作出了真实可信的回答, 以确凿的史料证明, 苏联的崩溃, 主要在于党-国精英转而支持资本主义所至。然而即使如此, 也仍然不无遗憾。因为同许多其他同类著作一样, 它也是"眼睛向上", 基本是从当政者角度立论, 而不是"眼睛向下", 注目于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尤其是那些号称"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人员, 探讨称为"人民国家"的苏联的崩溃, 却不关注苏联人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岂非咄咄怪事? 怎能叫人原谅?

有鉴于此, 拙文尝试换个思路和角度, 看看苏联人民在历史剧变中的实际表现和作用, 进而作出评析, 并引出相应的结论和鉴诫。

一、苏联剧变中的苏联人民

一般都认为, 戈尔巴乔夫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动荡, 是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开始。那么, 我们就不妨根据有限的史料, 对这前后苏联人民的的动向, 作个概略的归纳描述。看看苏联人民究竟反对什么, 要求什么, 如何选择未来。

据《来自上层的革命》介绍, 在1991年6月, 一个美国的苏联研究专家, 对苏共精英分子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研究, 大量经验事实证明, 当时的大多数精英分子转而支持资本主义, 在苏联上层社会中几乎没有人支持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9.6%的人被划为共产主义者或国家主义者, 12.3%的人是民主社会主义者。而当时的民意测验表明, 与此相反, 人民大众总体上却拥护社会主义, 只有一小部分赞同资本主义〔2〕。而另据苏联社科院一次民意调查, 人民却对苏共领导集团丧失信任,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利益的占4% ,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 而认为代表党的官员和机关干部的却占85% 〔3〕。不过即便如此, 苏联人民却并无任何群体抗争表示。

在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化"改革所导至的政治宽松氛围中, 在苏联迅速出现了不受国家控制的群众团体及其活动━━所谓"市民社会"。而知识分子, 尤其是经济学界的知识分子, 又是其核心。而由自由派知识分领导的"民主俄罗斯", 则是核心的核心。他们是自由市场和私有化的积极鼓吹者。

广大市民阶层也追随知识分子, 支持市场化改革。"民主俄罗斯"在1990年2月发动约10万市民, 集结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会场外, 要求党放弃它在宪法中规定的对全社会的统治权。在3月份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 终于以压倒多数票废除了苏共的统治权。

而在1991年春天, 在俄罗斯进行的几次大规模民意调查, 其结果却耐人寻味。一方面, 有60%的人对苏共统治不满意; 另一方面, 又有81%的人认为, 国家应该保障民众的生活福利; 他们不支持资本主义, 追求富裕、民主和公平的社会主义〔4〕。

在1991年3月召开俄罗斯共和国代表大会前夕, "民主俄罗斯"又组织了有10万莫斯科市民参加的游行, 要求民主自由。而在3月17日, 举行是否保留苏联的全民公决, 却有76.4%的票数赞成保留。但新当权的"民主派"却并未尊重上述民意。

1991年6月举行全民投票, 选举首任俄罗斯共和国总统, 叶利钦却以57%的票数当选。他获得包括党政精英、知识分子、工人、市民、退休人员等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支持。

1991年8月政变, 虽然一开始没有受到有力抵制, 却也没有得到群众积极拥护。同时, 群众对被软禁的苏共改革派首领戈尔巴乔夫也坐视不理〔5〕。群众把他们看作与己无关的苏共内部争斗。

1991年10月底, 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以876票赞成、16票反对, 通过了盖达尔"休克疗法"经济改革方案, 从而给俄国经济带来灾难。

在1989年至1991年期间, 工人团体举行了多次罢工和游行。其中尤以煤矿工人的活动声势浩大,引起巨大政治震荡, 动摇了苏共合法性基础。他们主要要求自行决定煤炭价格, 建立独立工会组织; 也有部分工人要求苏共放弃领导权、政府辞职。

另据列昂尼德· 姆列欣若《权力的公式━━从叶利钦到普京》〔6〕记述, 叶利钦是以89.6%的得票率, 当选为莫斯科市人民代表而东山再起的; 他担任总统后,一度风雨飘摇, 但在是否信任的全民公决中, 仍有58%的人投了信任票。

关于群众在"改革"之后的心态, 叶利钦的死对头戈尔巴乔夫这样描述:"对差不多对包括了的12000名俄罗斯人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 82%的人说, 他们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也就是说, 人们虽然处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还要自由……这意味着, 今天已经不可能把俄罗斯推回到极权主义的过去"〔7〕。中国大陆学者则这样概括:"目前这一地区的群众"人心思定", 关心的是实际生活条件的改善, 其社会主义的政治热情却很淡漠。民众既不满右翼政权, 并不同程度地怀念昔日社会主义的某些福利制度, 但并不等于他们希望完全退回到老路上去。"〔8〕

以上, 就是苏联人民对社会剧变所持的基本态度和应对方式。2\1n[#0fjO`(6SEI^T}xX!3Mp-9-d汉语言论文|S a;_/I KiYG; &!2z 

二、人民政治选择的两面性

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具体到某一个历史阶段, 某一个政治事件, 人民的这种历史作用,却不能不受到文化传统、政治环境和人民文化水平和觉悟、组织程度的制约。这就使人民每个具体的政治选择都带有复杂性乃至两面性。苏联人民在苏联剧变中的政治选择就是如此。

实践证明, 一旦解除政治禁令, 提供相应的政治舞台, 苏联人民就能激发出政治参与热情, 并表现出相当的组织能力。这就驳斥了所谓"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低, 没有能力参与政治"的谰言。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抨击过"工人缺少教育, 不能自己解放自己"〔9〕的论调。一个头脑正常的人, 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吗? 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百分之七八十的苏联人都受过中等、高等教育, 他们难道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吗?论文人民权利缺位的悲剧──对苏联剧变的再思考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当然, 苏联民众的政治参与, 也不无局限。比如, 他们的组织性程度比较差。尤其是工农大众, 他们既无基于共同利益的政治组织, 也无代表其利益的领袖人物, 大多是一些松散联合和短期行为。而列宁讲得好:"任何一个阶级, 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 就不能取得统治地位"〔10〕。整个运动进程表明, 工农、市民只能跟着知识分子跑, 知识分子又只能被充当"改革家"的原苏共官员牵着鼻子走。总的看来, 人民群众严重缺乏政治经验, 难以分辨现象与本质、真象与假象、政治家的口头宣言与真实意图, 以至最终落入设定的圈套。确如恩格斯所说:"广大的人民群众, 这样容易被那些拼命钻到前面来的少数人用花言巧语所诱惑。"〔11〕

由于长时期的政治封闭和意识形态垄断, 苏联人往往把苏共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对这一模式的失望, 又导至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冷战结束后, 资本主义"繁荣"的信息频频传来, 又使人们对异质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以为"市场化"能包治百病、"一市就灵"。他们既对苏联国情和新旧传统不甚了了, 也不知"民主"并不与资本主义直接相联。而知识分子, 尤其是经济学家, 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均无透彻认识和深入研究, 却热衷于古典形态的自由资本主义机制, 并诱导民众进入认识和行动误区。

苏联民众政治参与的一个突出特点, 是专注于物质生活内容, 每每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平均主义的公共福利。这既渊源于俄国平等主义传统, 也与苏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就认为, 社会主义的衡量尺度就是平等的大众"消费"〔12〕。而波索什科夫则干脆主张:"专制君主制是实现共同福利的最好形式"〔13〕。苏联高度集权下的大众平均社会福利, 正是这一传统的现代花朵。苏联人长期享受着充分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正是他们得以认同苏共体制的重要原因, 尽管过分的平均分配确也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后来他们不满并反对的, 主要是日益严重的上层特权、商品短缺, 以及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分干预。正因如此, 他们才会冷淡导至愈改愈穷的戈尔巴乔夫, 跟从以"反特权"相号召并许诺带给人民丰富商品的叶利钦。再后来人们不满叶氏政权, 也在于新政权不仅未能保住人们的既有福利, 而且使其进一步贫困化。正如康德拉季耶夫所说, 人们感到"依赖市场并不比依赖党和国家更好"〔14〕。

正因群众过分关注物质利益, 所以一旦当政者对此稍有满足甚或只是有所承诺, 人们便心满意足, 斗争即刻偃旗息鼓、销声匿迹〔15〕。也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俄国是一个奴性十足,逆来顺受的国家, 是没有人权意识、也不维护人的尊严的国

《人民权利缺位的悲剧──对苏联剧变的再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104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