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中国史论文 >> 正文

一场超级奢华演出暨特大历史悲剧——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中国三宝太监郑和率部远航,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指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和印度洋),到达东南亚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航海规模和水准当时举世无双。

今年7月11日是郑和首航600周年。2004年1月,成立中国国家级筹备领导小组,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主持开展郑和下西洋纪念活动;海内外民间机构纷纷响应,在全球范围筹备种种丰富多采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为此各显创意,设计纪念徽标,兴建航海馆、主题公园,树碑立像,修复古迹,再现遗址,建造仿真航模,准备仿真航行,举办海洋博览会、专题研讨会、多种竞赛活动,制作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动画节目等等。主管部门还根据有关各方要求,组织《申请国家设立“航海节”》课题研究,拟议以“下西洋”首日为“郑和日”或“航海节”,每年举办庆祝活动,让华夏子孙后代永记、继承和发扬光大郑和航海的伟大贡献。

纪念日临近之际,越来越多文章热情赞颂郑和为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导者,以为“七下西洋”推行睦邻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开辟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进行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凝聚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强调这种精神和品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评价陈义极高,但实际内容多语焉不详,矛盾重重,大而化之。究竟这些说法是否符合历史实际?是否恰如其分?有否浮夸误导之嫌?或者说,今人究应依据什么东西,立足何种历史观来认识、追忆和纪念这一重大事件,若非随大流,凑热闹、人云亦云,恐怕值得作一番严肃认真的再探讨。

有人凭史料片言只字,大胆假设郑和到过欧洲、澳洲和更远的美洲,似乎又一组世界记录在望;只因缺乏根据,一时没有引起多大动静。无巧不成书,前英国海军退役潜艇军官孟席斯2003年1月出版了一本名为《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的书,凭一些牵强附会的“发现”,讲述郑和副将在第六次下西洋时作了环球航行,并考察北美、澳大利亚大陆以及南北两极的“天方夜谭”式历险故事。2004年12月,这位大张中国人志气的孟席斯先生,应邀光临第二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以贵宾身份作主题报告,风风光光,满载而归,大有李约瑟第二的架势。

愚以为郑和航海值得纪念,也不甘郑和默默无闻,但不是引为荣耀,不是胡吹法螺,不是自我陶醉於《易经》天下第一,气功天下第一等等之外,再加上个郑和天下第一;最好拿出“知耻近乎勇”的精神,从寻找这场特大奢华演出暨超级历史悲剧蕴涵的奇耻大辱的根本原因出发,去纪念,去发蒙。

为什么不为郑和航海评功摆好,却称之为一场特大奢华演出?借用现代政治术语,“七下西洋”实质上对于中国的繁荣富强、发展进步非但毫无助益,结果适得其反,可以归类于中国历史上最为不惜工本的花架子“政绩工程”之一。

“大明船队像一片云一样飘过来,又像一片云一样消失了。” 这是一场早为明皇朝自己否定,被世人遗忘了的莫名其妙海上大演出。

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这件事,略加推敲,不难看出,与现下捧场称颂的那些不朽贡献,可谓南辕北辙。

夺嫡篡位成功的新皇帝朱棣,特别需要寻找题目,建功立业,彰显声威,向臣民昭示自己越位登临大宝的“政绩合法性”。“宣德化而柔远人”,一旦赢得诸多外邦前来朝贡,显然有助于达到这个政治大目标。当时天下大定,但元蒙四大汗国依然存在于长城以北,对明政权构成实质性威胁,南方边境并没有什么来自海外的重大骚扰事件,那么明成祖为什么产生“下西洋”这个念头呢?

史家研究了几百年,没有找到这一重大决策的确切动因,可见此举可能存在某种拍脑袋式偶然性。

受命主持“下西洋”重任的郑和,“靖难”从征有功,并履行过出使日本的任务,时任管理宫廷事务的首席太监,是皇帝贴身的亲信侍从和政治顾问。

郑和本名马和,又称三保,生于云南昆阳一个有名望的回族家庭。据《郑氏家族首序》说,先祖为西域普化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布哈拉)国王,归附宋朝,加封庆国公。宋亡,郑和五世祖归顺元朝为官,后追封为咸阳王。曾祖封滇阳侯。祖父封淮安王,改姓马。祖父和父亲都去过天方(即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朝圣,父亲被尊为“哈只” (阿拉伯语,对去过麦加朝圣的人的称呼)。马和12岁那年,在改朝换代的干戈动乱中,被明军擒获,作为敌方子弟遣送南京,经过阉割,留在宫廷当太监,辗转落入燕王朱棣门下。马和被掳后不久,他的祖、父也都因战乱而死了。

明太祖不信任宦官,曾说:“此辈勿赋以重任,其数毋令过多。” 规定太监不仅不得干预朝政、交通官吏,甚至不许读书识字,连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洪武十七年(1384),据说宫门上挂起了一块牌子,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出身世家的郑和惨遭不幸,成为去势残废贱民,但歷史的荒誕性造就了命運的戲劇性。

明成祖在夺权斗争中,不拘一格用人才,突破了乃父关于限制太监的禁令。这三保长得浓眉大眼,体态健美,且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忠于职守,出入战阵,屡建奇功,深受朱棣赏识。马和在河南郑家坝战斗中战功赫赫,被赐“郑”姓;又在夺权成功后奖赏“靖难”功臣时,晋升爲内官监太监,这是宦官中最高的官职。刑余阉人尽管立功受奖,忝列庙堂,仍不得授予官爵,总是成不了正果,加之出身不好,郑和依然必须在歧视和倾轧中讨生活。#FGAne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158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中国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