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明




课程研究所 谭桂声

 本单元在七年级亡、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本单元选人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挠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这首词,在艺术特点上,要注意全问是怎样写景与抒怀的.把握北国雪景与诗人所抒之情的联系;要注意词中是怎样以“诗化”的艺术形象进行议论、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了解“涛要用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要揣摩语句,体会词中语言的凝练、贴切和丰富的表现。在内容理解上,要恰当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以及诗人抒发的豪壮情怀,特别是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意的理解,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这结尾三句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在建国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遵从此说。但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日抒发丁作者本人作为革命家、政冶家的抱负和自信。对此,无须回避。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真情倾诉,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这首诗还采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读完全诗之后再看看“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一标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象征性:诗人借“雨”这一爱的使者的形象,不仅为“儿童”而歌,而且在深层的蕴意上为“中国大地”而歌.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修饰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再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而欢愉的,但其思想感情又是蕴藉而深厚的。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交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t口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春曲”。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这首涛的深刻主题和“朦胧”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时代状况分不开的。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一首重要涛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涛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醇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涛的‘些典型特征。

《蛔蛔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蛔蛔与蚰蚰》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蛔蛔的乐音”和冬日·蚰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蛔蛔与蚰蚰》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曹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蕴含深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蛔蛔.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种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颂歌式的田园诗,具有极为丰厚的人文内涵.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多写小景和避世归隐的田园诗,而反映了另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而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面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因此.教学诗歌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给以适当的点拨。

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人地体会其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这些诗的抒情性都很强,适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重要的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要结合诗中的语境和语句,从互为表里的形式和内容的关联中,让学生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要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t)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比较阅读可以灵活多样。例如,本单元安排了同为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两首词的比较,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两首诗的比较。此外对本单元的各首诗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

《雨说》与《星星变奏曲》的.写作有着相近的时代背景,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内容,风格颇为不同而又不无相通之处,可以适当地进行比较.(蛔蛔与蛐蛐》与《夜)都是田园诗。田园诗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课本中所选的诗歌,数量十分有限,只能起引导学诗的作用,面学生在课外读一些诗歌,在扩展阅读面、培养读诗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上,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本单元设计了一些.写作的小练习,如《雨说》一课,让学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明》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220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初三语文教案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