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街头文化、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街头是城市下层民众从事诸如谋生、日常生活和娱乐等各种活动的重要舞台。在晚清,当改良运动深入到地方社会之时,城市精英便不断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的使用不断进行限制,并以其正统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公共行为施加影响。同时,改良者利用重新整合城市空间和引导社会舆论之机,竭力扩大其政治影响并最终把街头变为了一个新的政治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下层民众和社会改良者在街头的角色都得以重新定义。本文将探索地处长江上游地区的内陆城市成都在晚清时期的街头文化、下层民众及与地方政治的关系。
本文所称的"下层民众"是指那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一般贫民,包括苦力、小贩、民间艺人以及跑江湖者等三教九流,他们没有或很少受正式教育,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缺乏独立的政治声音,但他们却是街头最活跃的分子。而"社会改良者"则是指那些具有新思想、受西方影响的地方精英,他们有的握有改良实权,有的虽无实际官职却具社会声望 。在20世纪初,下层民众、改良者和国家政权等各方面的力量都进行着交互影响。通过"新政",清政府在加强国家机器的同时把它的权力伸展到地方社会。然而由改良者主持的许多新机构虽然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代表,但实际则更多的代表了地方的利益。虽然下层民众与改良者之间存在着文化、阶级和社会地位的鸿沟,但当地方利益受到外部力量、特别是国家权力威胁的时候,他们仍有可能联合起来为共同利益而斗争。
一、街头与城市商业
成都是长江上游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直到19世纪末它仍较少受到西方的冲击,正如美国女旅行家I·贝德(Isabella Bird)所看到的:"这个城市完全未 受到 欧洲的影响" 。较之沿海、华北和华中的大城市像上海、北京和汉口,成都 保留了 更多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传统成都的发展依靠的是商业,它的街道像其商店一样亦是重要的商业空间。19世纪末法国旅行者马尼爱便描述成都街道"甚为宽阔,夹衢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之大马路然。各铺装饰华丽,有绸缎店、手饰铺、汇兑庄、磁器及古董等铺,此真意外之大观" 。此时地方产品仍主导着成都市场,商品几乎全是国货,而像钱庄、汇兑庄等商业组织亦无外人染指。市场上所售产品有的甚至就在街道两旁制造,一首竹枝词描绘了一条街的丝织情景:"水东门里铁桥横,红布街前机子鸣。日午天青风雨响,缫丝听似下滩声" 。
商人和小贩总是为了街头空间的利用而相互竞争。商店把它们的招牌、幌子和货摊等延伸到街上,成为其占据尽量大的公共空间的工具,以此宣称自己的领地。对多数小贩来讲,由于他们的活动少受限制,街头便成为其最好的市场。当夜幕降临,街头则被用作夜市,顾客磨肩结踵,一派繁荣。夜市对市民的夜生活有极大的影响。过去每当日落,全城商店熄灯关门,街头漆黑宁静,但在夜市的影响下,许多商店延长营业时间,从而使夜间的成都也充满了生机。
商业的发展不仅使街头和公共空间的利用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而且了推动商业文化的发展。根据贝德的描述,19世纪末成都"有着宽阔的、修砌完善的、成直角延伸的街道。"而它的商店"装饰之堂皇在中国并不多见,特别是在橱窗里摆着精美华丽银器的珠宝店和饰物闪亮的绸缎店" 。商店都有祭台供奉财神,香烟缭缭,店主、店员和学徒早晚叩头,祈求财源茂盛。像商店的招牌、幌子、装饰、商品陈列以及顾主关系、财神崇拜、甚至商业语言等都成为成都街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街头与民众日常生活
街头聚集的人们往往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意义。街头是市民、特别是下层阶级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对他们来说,街头的使用比之其他公共空间要平等得多。街头可以是他们的生活资源,也可以是他们的活动场所。另外由于低劣的居住条件、工作的单调烦躁,下层民众便多以街头打发闲暇时光,踯躅街头和观看街景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成都,茶馆往往成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其特殊的结构使它们常常与街巷融为一体 。茶馆给顾客一个享受公共生活的环境以消磨闲暇时光,也给各类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晚清成都有近五百个茶馆,分布在几乎每一条街道 。人们通过茶馆与外界建立联系,传播奇闻逸事。三教九流都汇聚在这里,喝茶、卖货、说书、唱曲、拉客、洽谈生意、乞讨、贩毒......。茶馆在商贸中的地位也十分突出,有相当部分的交易是在茶馆成交的,甚至各行交易亦有固定的茶馆。外地客商一到成都径直便到同行聚会的茶馆,买卖立时便可成交。因此茶馆中便活动着不少牵线搭桥的掮客。说评书者以高操的讲述艺术,吸引人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甚至年复一年的到茶馆听书。他们把中国历史和传说中的故事绘声绘色、起伏迭宕地讲给听众,许多中国的文学经典也随之广泛传播,并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价值观灌输给那些受过很少或根本没有受过教育的下层民众。另外,清末的一些社团,一无经费、二无地址,也只好以茶馆为联络和活动之地。作为日常生活空间,茶馆在城市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是纷繁世界的一个缩影,缓慢地映出一幅幅社会的风情画 。
'P>
城市中的空旷地带诸如较场、庙前、桥头、河边等总是下层民众的聚集场所。成都有东、南、西、北四个大的"较场",除了每年清军会操和武举考试,一年中多数时间成为市民的游乐场所,一首竹枝词便描述了当时人们在东较场的活动:"两会大操东较场,风筝放过又乘凉。茶瓜买向平芜坐,演武厅前话夕阳" 。'P>
在成都街头还活跃着许多"敬惜字纸"的老人。中国儒家传统注重教育,把"知"视为神圣,因而延及对"字"的珍惜,从而在民间形成了"敬文惜字"的传统,把仓颉、孔子和文昌帝君作为崇拜的对象。成都不少街道建有焚烧"字纸"的石亭,称为"字库",它们成为街头灌输读"圣贤书"意识和教化民众的非常具体的工具。民间还组织有"文昌会",收养一些贫苦的老人,他们平日便自愿者沿街收集字纸,然后送到"字库"焚化。但人们未曾预料到的是,这种长期延续的淳朴民风,竟与现代商业的发展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晚清成都,沿街张贴商业广告已很普遍,可能坐视不管这些曝露在烈日和风雨中的字纸有悖"惜字"的传统,这些收字纸者则"不管新告白、旧告白,一见即扯,如遇仇敌,不使其告白字残语断,万不肯修。"以至于有人呼吁"此于商务大有影响",应予禁止 。论文晚清街头文化、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_/W{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