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教育概论及其现代反思
年的《幼学纲要》中,就有"五伦道德是教育的根本,……方今学科多断,而本末误置者亦不鲜。年少就学应当以忠孝为本,以仁义为先"的看法,对幼年儿童提出以"孝行"、"忠节"、"和顺"为首的20项道德要求。在修身课提到各科之首后,这种德育要求就变成对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有利武器.修身课是日本的传统科目,内容本来是一些歌谣、格言、训条之类的,1883年,根据新教则编写的修身教科书中就加上了忠臣孝子的传记,鼓吹起忠孝皇道来。为了证实其合理性,历史课也做了大幅改动,将世界史删除,只讲日本史,而日本史的内容,却是神孕育了国土、山脉、河流和草木;蟒蛇尾巴上长出了剑;神风消灭了敌人;天皇是神之子,是人间之神这一类的神话传说。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2335.html
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令"最终成为了日本教育转变的决定性标志。敕令将教育的渊源定为维护"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厥美"的"国体精华",对受教育的全体臣民提出了"常重国家,遵国法,一旦有缓急,则应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 的要求,这短短一段文字,不但为之后的国家主义教育铺好了路,也为军国主义教育开了绿灯。
明治中后期,按照敕令精神创立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形成了。国家主义教育是由第一任文部省大臣森有礼提出的,其主导思想就是"国家至上"。所以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希望能抑制个人思想独立以消除自由主义对国家的冲击。他曾直言"教育事务应当由国家办理" , "学政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国家","为了国家富强的目的而办教育,学生的利益和学术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 。他发布的一系列的学校令都是这种理念的实践,1886年的《帝国大学令》第一条就是"帝国大学以适应国家需要,教授学术技艺,并探究其奥秘为目的" 。国库补助法的通过和教科书审查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严密控制。为了强健国民的精神,森有礼主张实施"国民皆受军事训练",将它视为磨练"人民护国之精神和忠诚勇敢顺从的性格"的教育手段,特别要求师范生通过军训培养其"顺良、信爱、威重"的气质,以便于他们培养出"忠实于国家的顺从善良的国民" 。将精神教育和军事训练联系在一起,是日本的传统风气,但在全国形成推崇军人性格,尚武好斗的氛围,却对明治后的日本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归根结底,顺良的国民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强国所渴求的现代性是格格不入的。
《日本近代教育概论及其现代反思(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