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推进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必须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按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小学校舍建筑标准和技术装备标准,新建九年制学校、改扩迁建现存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化、规范化,至2007年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实现“4所完中、2所职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单设初中、17所小学”的目标要求。要加大利用市政府投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资金的力度,积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从而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二)加快实施“教育强镇建设工程”
在义务教育工作中,义务教育阶段继续实施“两基”年审制度,大力推进“教育强镇建设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把创建县级“校风示范校、实验教学示范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列入各镇教育工作目标,作为农村学校均衡发展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教育强镇和市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犀浦、红光、郫筒、花园、三道堰等镇要率先进入市教育强镇行列,郫筒一小、花园中学、三道堰小学等一批学校要率先进入市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行列。
(三)促进教育交流,加快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
县内四所普通高中分别辐射一个片区,从硬件、师资、管理等方面向所辖片区初中和小学实施扶持,部分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依托友爱职业技术学校组建全县职业教育中心,将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为其延伸点,实行统一管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一一结队挂钩,联动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中心校教师到村小轮岗制度。
(四)统筹社会力量,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帮困助学工程”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社会力量,组建“郫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切实保证每一个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城乡贫困户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县、镇两级政府均应设立“帮困助学”专项资金,不断扩大全县接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学生范围,逐步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免杂费、免课本费,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可率先开展此项工作。
(五)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实施“农村优质师资建设工程”
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推行师德诚信卡制度,家访制度,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聘用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支(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农村教师结队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重点解决农村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问题。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强化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均衡化。
(六)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逐步实现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具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闭路电视系统,所有高中和职业学校建成校园网,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接入实现“校校通”。初步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七)推进“三教统筹”,加快实施“社区职业教育工程”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基础教育实现由“两基”到“两高”的转变,两类高中协调发展,力争2007年全县“普高”率达到95%;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认真开展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的“两后”教育,培养文化型劳动者。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社区比较完善的教育网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对加快推进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21236.html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必须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按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小学校舍建筑标准和技术装备标准,新建九年制学校、改扩迁建现存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化、规范化,至2007年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实现“4所完中、2所职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单设初中、17所小学”的目标要求。要加大利用市政府投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资金的力度,积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从而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二)加快实施“教育强镇建设工程”
在义务教育工作中,义务教育阶段继续实施“两基”年审制度,大力推进“教育强镇建设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把创建县级“校风示范校、实验教学示范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列入各镇教育工作目标,作为农村学校均衡发展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教育强镇和市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犀浦、红光、郫筒、花园、三道堰等镇要率先进入市教育强镇行列,郫筒一小、花园中学、三道堰小学等一批学校要率先进入市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行列。
(三)促进教育交流,加快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
县内四所普通高中分别辐射一个片区,从硬件、师资、管理等方面向所辖片区初中和小学实施扶持,部分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依托友爱职业技术学校组建全县职业教育中心,将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为其延伸点,实行统一管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一一结队挂钩,联动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中心校教师到村小轮岗制度。
(四)统筹社会力量,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帮困助学工程”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社会力量,组建“郫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切实保证每一个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城乡贫困户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县、镇两级政府均应设立“帮困助学”专项资金,不断扩大全县接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学生范围,逐步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免杂费、免课本费,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可率先开展此项工作。
(五)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实施“农村优质师资建设工程”
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推行师德诚信卡制度,家访制度,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聘用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支(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农村教师结队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重点解决农村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问题。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强化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均衡化。
(六)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逐步实现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具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闭路电视系统,所有高中和职业学校建成校园网,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接入实现“校校通”。初步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七)推进“三教统筹”,加快实施“社区职业教育工程”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基础教育实现由“两基”到“两高”的转变,两类高中协调发展,力争2007年全县“普高”率达到95%;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认真开展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的“两后”教育,培养文化型劳动者。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社区比较完善的教育网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对加快推进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